「【商業破局15講】03. 成交:高價值客戶不買單,怎麼辦?」心得


「【商業破局15講】03. 成交:高價值客戶不買單,怎麼辦?」心得

哈囉,你有遇到過那種,努力介紹自家商品或服務 N 個人後,卻沒半個成交的狀況嗎?

我倒是時常遇到這狀況啦…

早期,受到《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書的影響,為了磨練自己的業務成交能力,我曾經有段時間去賣車子、賣房子。

甚至,還特別孤身一人背個包包,從台南衝到台北,於當時房地產正盛的大安信義區交界處當起了房仲。

可在經過幾年的嘗試後我發現,做業務對我這個比較安靜內向的人來說(現在流行說 I 人?),真的非常消耗精神。

搞得我壓力巨大、身體免疫系統失常,除了容易生病外,還時不時亂長渾身發癢的痘痘。

但我知道,要想獲得更自由的生活,就一定要學會「賣東西」。

可若業務做不起來,該如何做好「賣東西」這件事呢?

後來,剛好幸運地接觸到「網路行銷」,趁著網路爆發、線下轉線上之際,學會如何在網路上「賣東西」。

然而,我在最近發現,流量越來越貴、轉換越來越差、利潤越來越薄,單純的網路行銷越來越不易成交的狀況下,其突破口,竟回到傳統的線下面對面銷售。

尤其是高單價商品或服務。

恩…繞了一圈,依然還是要學習如何「銷售」。

那要如何學會「銷售」這件事呢?

最近,看完 Jerry 大大分享的「商業破局 15 講」的第 3 講「03. 成交:高價值客戶不買單,怎麼辦?」。

從中,帶給我關於「銷售」的三個啟發,期望也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Sell Me This Pen

你有看過李奧納多(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飾演喬登・貝爾福(Jordan Ross Belfort)的電影-《華爾街之狼》嗎?

其中有個精彩片段是,講述業務該如何銷售的演講,其中最有名的題目為:

Sell Me This Pen(向我推銷這支筆)

這邊,有四個答案,你會選哪個?

A.「這隻筆功能是業界領先」
B.「這隻筆全球最便宜」
C.「這隻筆是非常有名的大品牌」
D.「這隻筆將幫助你簽百萬合約」

直覺看起來,「D」好像是答案,「A」、「B」明顯是在講價格,「C」雖然有點偏價值。

其實,「A」、「B」、「C」、「D」四個答案都不對。

若你去看電影,電影中給的解答是:「請你幫我簽一下名字」(製造消費者的急迫需求)。

這不是不對,而是真實世界並無法像電影那樣戲劇。

然而,若你去聽喬登・貝爾福的演講,他會說,整個「Sell Me This Pen」活動,其實是給業務的辨別測試。

一個沒有常識的業務,他們會真的開始賣你這支筆。

他們會說這支筆有多划算稀缺,他們會展示這支筆能提供的各種好處,他們會講述這支筆背後有怎樣的品牌故事。

但這種「嘔吐式銷售」(最近聽到的詞,感覺很貼切,講的是一見面,就批哩啪啦把一大堆資訊往潛在顧客身上倒),反而可能會把潛在顧客給嚇跑。(誰會對你的嘔吐物感興趣呢?)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問對方問題」。

問對方:

「你想買一支筆多久了?」
「你以前習慣用怎樣的筆?」
「這是個人還是工作上的需要?」

等等之類的問題。

並透過這些答案,找出你顧客的需求、價值觀、想要解決的痛點,並給予對應的協助。

也就是說,當一個業務走過去跟你說「我打算賣你這支筆」時,他其實是在告訴你「我一點都不在意你」…囧rz

恩…聽完 Jerry 分享完這段,我真的感受到自己不斷被啪啪打臉。

我自己其實有機會透過網路行銷吸引潛在顧客上門,可當在一對一對談時,又容易怕對方覺得我不專業,而不斷用大量資訊淹沒他們。(嘔吐式銷售…囧rz)

Jerry 說,優秀的業務,只有掌握了對顧客的真正需求,才會推銷。

否則,連出手都不會出手。

成交率的提升,不只是來自技術問題而已,更在與是否清楚掌握目標顧客的需求呀。

▋深入探詢顧客真正需求

好,當我們有一見面,先不要拿一大堆資訊吐在潛在顧客身上的常識,也有了先清楚掌握他們真正需求再推銷的認知後。

該如何更深入探詢顧客真正需求呢?

這邊,Jerry 提供兩個方向。

第一個是,透過「5 Why 法」來探詢。

許多一般業務,在潛在顧客說「這太貴我不買了」,往往就停止探詢了。

可這只是問題的表象,若從問題表象想解方,往往不是真的解方。

像若潛在顧客說:「這太貴我不買了」。

為解決這問題你就急著降價的話,容易賺不到利潤又賺不到顧客。

此時最好作法是詢問:

「為什麼你會覺得貴呢?是因為過往經驗覺得貴,或是和怎樣的商品服務比較下覺得貴呢?」

當對方回答為什麼會覺得貴的原因時,就可以再透過不斷的問「為什麼」,深入探詢真正的需求。

我第一次知道「 5 Why 法」,是從《實踐豐田模式》一書中看到的。

說的是,面對問題,千萬不要直覺地脫口說出解方。

而是一定要反覆詢問 5 次「為什麼」,強迫自己跳脫直覺反應,徹底了解狀況與定義問題後,才去思考解決方案。

這樣做,才可確保所做的改善能夠發揮最大效益。

如果,能夠在與潛在顧客對談中,透過「5 Why 法」探詢出顧客真正需求,並針對這需求提出解方的話,才更有機會成交。

但我也看過,「5 Why 法」用不好,也容易變成問出一大堆失焦的問題。

這邊,Jerry 分享的是,我們可以透過「冰山理論」,有層次地洞察潛在顧客「冰山底下」的內在需求。

「冰山理論」,說的是將人的內、外在,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個部份。

水面上的是外在表現出的「行為」與「應對姿態」。

水面下則可分成「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我們人,都是從最深層的內在「自我」開始,層層疊疊地往上,最終表現出的「行為」與「應對姿態」。

那業務,其實就不該只針對潛在顧客的「行為」與「應對姿態」做反應,而應該去更深地探詢他們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像:

「你現在面對到這問題,感覺怎麼樣?」(目前感受)
「你覺得若這問題被解決的話,會是怎樣的感覺?」(問題解決後感受)
「若這問題解決後,能為你帶來中長期收入,你會願意投資嗎?」(將支出觀點轉換為投資觀點)
「若金錢與時間不是問題,你會想要做什麼事呢?」(提高對方解決問題後的期待)
「想做到這些事的內在動機是什麼?」(釐清對方渴望原因,是為自己?為家人?為孩子?還是什麼?)
「你認為你成功後的經典一天是怎樣度過的?或者,你希望在你葬禮上,人們怎麼懷念你?」(釐清對方想要的成功長什麼樣子)

等等…

當然,「冰山理論」依然只是「理論」,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生活場景、成長經驗、擁有資源都不盡相同,我們也不可能死板地照「冰山理論」一層層問下去。

菜鳥業務被潛在顧客打槍後,就停止探詢了。

一般業務則會用「嘔吐式銷售」,或依據死板的理論來生硬探詢。

高手業務反而會將理論拆解,依據不同對象、不同狀況、不同條件,用靈活方法來探詢出潛在顧客真正的需求後,再提供他們需要的解方呀。

▋單次成交 vs 長期關係

我之前做業務工作時,壓力最大的時刻,不是探詢、跟進與成交,而是每月歸零的重新衝刺。

每個月初,我都要重新去找新的潛在顧客,透過探詢與跟進,期待他們趕緊與我成交。

每個月、每個月都要重新來過,無法累積也看不到頭。

就算這月業績是第一名,下個月依然跟菜鳥一樣站在起跑線衝刺。

若想要解決無法累積也看不到頭的狀況,想要越做成效越好的話,Jerry 這邊建議,我們可以將成交這件事發展成長期關係。

因為發展成這種長期關係,顧客不會成交完一次就不見,反而有機會後面當回頭客再買 N 次,或者幫你主動轉介紹。

更進階的,是打造一個共好環境,讓顧客不只是一個購買者,而會成為一個願付出的參與者。

像現在 CXO 就是這樣。

CXO 透過定期線下讀書會,凝聚熱愛學習的人與打造學習型組織。

並透過定期餐桌會,帶領成員破圈交流,找到過往生活圈中從沒想像過的機會。

成員們不只是付費顧客,更是付出的參與者。

當參與 CXO 的成員越付出,CXO 圈子就會越好;CXO 圈子越好,越能吸引優質成員的加入。

這種善的循環常此以往下去,怎可能只會有單次成交呢?

那這種長期關係的圈子該如何建立呢?

Jerry 這邊提出了四個重點:

一、維繫頻次

不要只在續約時出現,而是要在平常時就維繫。

二、溝通質量

每次維繫,不要只是「呷飽沒?」、「安安你好嗎?」、「最近過得如何呀?」等等淺層寒暄。

而是可以提高溝通質量。

像 CXO 的線下讀書會或找高手來餐桌會交流,或我常辦的線上直播與讀書會分享等等。

三、深度關懷

這邊,我們可以針對顧客的個人狀況,提供更深度的關懷。

關懷的夠深,就會對顧客問題更理解,也越能提供更精確且適合的商品或服務。

當然,也有機會從中發現到,有同樣問題但沒被解決的市場族群。

四、共好圈子

好的顧客關係,是與顧客共同創造好的價值。

若我們能打造一個像 CXO 那樣,讓顧客有機會透過付出創造共好環境的圈子的話,顧客就會不只是顧客,更是你家商品或服務的最佳代言人呀。

▋總結與啟發

恩…坦白說,我最舒適的圈子,是坐在電腦後面玩行銷。

但環境的變化,使得我也必須要開始尋找其他機會。

2024 年,我試著透過分享與教授,來面對市場與幫助顧客。

經過一年的嘗試,我發現我還是太在自己圈子用「嘔吐式推銷」,來把海量資訊推到潛在顧客眼前。

2025 年,我給自己的功課是,面對有需求潛在顧客,先探詢再提案。

這次 Jerry 的分享,著實讓我開眼不少。

若你也想學習更多商業破局的知識的話,千萬不要錯過後面的【商業破局15講】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