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線上學習方式是?(上)
── 想開線上課程的老師/專家一定要知道的未來趨勢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 QSearch 部落格上最近分享的一篇文章
《2023線上課程聲量Hahow封王,網紅授課是否能轉換為銷量?》
https://blog.qsearch.cc/2023/10/2023hahow/#es_form_f1-n1
裡面提到。
線上學習近年蔚為風潮,加上疫情時期遠距教學與辦公成常態,台灣數位化學習一年產值上看 500 億。
而 2023 年,多個網紅/KOL 開線上課,收入破億的大有人在。
若你是個老師/專家,是否會想…
「線上課程產值既然被炒起來了,憑我的專業來看個線上課程,先不要說破億或破千萬了,破個百萬應該也蠻輕鬆的吧」
等等…
在你急著花錢、花時間製作線上課程前,我建議可以去全台最大的線上課程平台-好學校 HaHow 上,看看那些購課人次倒數的課程。
再回頭想想,你能不能做得比他們好?
https://hahow.in/group?category=COURSE&sort=NUM_OF_STUDENT&page=44
若不能,那為什麼你會認為自己的線上課程可以賣破百萬呢?
其實,在這邊,我並不是要打擊你開線上課程的自信心。
相反,我認為,在未來的世界,要經營好個人品牌,要讓人們認識你專業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個線上課程。
而且,要聰明地站在趨勢上開,才能創造事半功倍的成果。
▋線上學習發展浪潮
《打造第二大腦》作者 Tiago Forte 在部落格中寫過一篇文章。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is Community: The Rise of Cohort-Based Courses》
《教育的未來是社群:未來線上學習的趨勢是共學》
https://fortelabs.com/blog/the-rise-of-cohort-based-courses/
那在了解線上學習的未來趨勢前,我們先靜下心來了解一下。
線上學習領域這一路走來的發展浪潮。
▋第一波浪潮:實體課程線上化(The MOOCs)
・這波浪潮的核心是「教育機構」。
2008 年。
由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頂尖大學帶頭。
率先將學校裡教授的課程錄影後,放到網路上供所有人學習。
其模式為: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
課程立意很好。
因為他們將原本要花高價才得以獲取的知識,放到網路上免費與所有人分享。
當時轟動了全世界。
讓許多想接觸名校教育,卻苦於各種原因無法入學的人,都有學習的機會。
但其實,教授的課程,更主要還是以服務現場的學生為主。
且因為經費不足或技術不夠的緣故,這些學校並沒有特別為線上學生的學習來做持續的優化。
因此,完課率逐年下降。
2018 年,麻省理工統計,其完課率低到僅剩 3% 左右。
▋第二波浪潮:線上課程市場化(The Marketplaces)
・這波浪潮的核心是「開課平台」。
2010 年起,國外開始出現了 Udemy 和 Skillshare 等開課平台。
2015 年起,國內從好學校 HaHow 成立開始,陸續也出現了許多開課平台,如:YOTTA、PressPlay、SAT. Knowledge…等等。
這一波浪潮的特色在於。
開課平台協助身懷專業、想透過知識變現、但沒有相關製作線上課程技術與能力的老師們,更容易的在該平台上開課。
而這些開課平台,再透過行銷助力,協助老師們將其課程賣出去。
這樣的機制乍看之下很完美。
可實際上,開課平台的商業模式與不平等的權力,容易導致老師的利潤與學生的受教權被嚴重打擊。
怎麼說呢?
像這些開課平台上賣的課程,很多時候都是學生買一次,就可以終身學習或觀看 N 年。
所以,開課平台在意的。
是如何把更多課程賣給更多人,而非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許多開課平台,都在不斷優化自己的成交流程、銷售頁面、促購手段、行銷策略。
可學生學習的部分卻是萬年不變,就是放個課程影片讓學生自己學習。
使得真心想幫助學生、並提供更好學習環境的老師,不得不借助其他工具。
另外,由於課程與平台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
許多開課平台為了賣出更多課程,只好拚命的促銷與打折。(我自己就囤了超多看不完的線上課程呀…囧rz)
最後,這波浪潮消退的原因,來自於開課平台對老師有越來越多的限制與給越來越少的利潤。
使得越來越多在這些開課平台上開課的老師,越來越忙卻越來越賺不到錢。
那當時代進步,製課技術越來越不是問題時。
許多明星老師,就開始帶著自己的學生出走這些開課平台。
▋第三波浪潮:線上課程自主化(The Toolkits)
・這一波浪潮的核心是「創課工具」。
2014年起,國外 Thinkific、Kajabi 和 Teachable 等創課工具開始盛行。
台灣則是在2020年後,陸續出現如趣開課、開課快手等創課工具。
這些創課工具最大的特點在於,將開課、經營課程的權力還給老師們。
老師們可以自由開設自己想開的課,不再需要看開課平台臉色來自我審查。
老師們不需要學寫程式,就可以簡單快速地架起自己課程會員網站。
最重要的是,老師們可以自訂課程費用,好賺取更多的利潤。
但壞處是,行銷賣課的部分,也都需要老師們自己來。
可我認為。
在這個時代,於網路上經營好自己的個人品牌,已經是老師們的標準配備。
就算去開課平台上開課,他們也會評估老師們的個人品牌影響力是否夠大,才會決定是否幫老師開課。
所以不管怎麼說,行銷賣課這件事,老師們都絕對要學會。
那這波浪潮看似線上學習的終點。
然而,也有些不完美的地方。
像老師們可能就要花更多時間在行銷賣課上,並不一定能更好地服務學生。
使得完課率並不會比前兩波浪潮來得高。
另外,由於老師的利潤,也來源於賣更多課程給更多人。
使得這些創課工具跟開課平台一樣。
都把重心放在做出更棒的成交流程、銷售頁面、促購手段、行銷策略上。
但不一定有很棒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的功能。
▋第四波浪潮:線上學習共學化(The Cohorts)
・這波浪潮的核心是「社群共學」。
從這幾波浪潮看下來你會發現,我們一直在談論完課率。
第一波浪潮解決的是「如何把教學內容放到網路」的問題。
第二波浪潮解決的是「如何透過線上課程賺到錢」的問題。
第三波浪潮解決的是「如何讓老師有更高自主權」的問題。
這三波浪潮看下來你會發現,它們都是將更多、更精緻、更煽動購買慾的課程,放到更多人眼前刺激購買。
其實它們並不在意學生是否真的上完課程,也不在意學生是否真的學到知識,更不在意學生是否真的將其知識應用來解決生活上問題。
看到這邊,可能有人會說:「老師的任務,不就是把課程放到學生眼前嗎?學生的自學能力不佳,為什麼需要在意呢?」
NONONO~
我認為,老師的工作,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已。
更重要的,是協助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
而檢視其學習動力是否 OK 的指標,就是完課率。
若從利益角度來看。
學生看完了課程、吸收了知識,就能用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老師獲得利潤的同時,除了會獲得滿滿成就感外(這真的是讓老師得以繼續堅持下去最重要的動力呀),更會獲得學生的成功見證。
這些見證,又可以為老師帶來更多新學生。
另外,學生會因為學到的知識真的有用,而對老師建立起更深厚的信任感。
未來當老師再推更高價的課程或服務時,學生就會更加容易買單或推薦給其他人呀。
哇嗚~你看,一個長期且良性的商業循環呢。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問。
「我知道提升學習動力很重要,我也想盡辦法讓學生更願學習,可問題是,網路上誘惑這麼多,我要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呢?」
「或者,有沒有什麼做法,可以把剛剛一直強調的完課率提升呢?」
Tiago Forte 給的建議是。
不要期待學生自學的意志力,而是要試著打造能讓學生共同學習、一起成長、鼓勵改變的「環境」。
通常這種線上社群共學(Cohort-Based Courses,CBCs)的做法是。
在一段時間內,讓有同樣學習目標的學生們,在線上透過共學的方式,一起達成學習的目標。
這段時間多長呢?
我看過最短有 1 週的、最長有半年 26 週的,但最多的還是 3~8 週左右。
一期的學生人數有多少呢?
若有助教,學生數可依助教人數與能力來收更多。
若沒助教,則依老師能承受多大範圍的人數來收,通常是 10~30人左右。
課程是如何進行的呢?
主要是以專案導向式的方式來教學。
由老師帶著學生,一步步把成果給做出來。
知識傳遞的方式,多以直播課+錄播課為主,以助教解惑+社群共學為輔。
老師可以在直播課中,概述學習的原因(Why)、知識的觀念(What)、執行的策略(How)與獲得的成果(Get)。
學生則是可以自己找時間,觀看預錄好的教學影片,來邊學邊完成作業(How to do)。
若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問題,則可以透過社群詢問老師、助教,或者與同學討論來解決。
一但學生跟著一步步把作業完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這門知識,並知道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來解決問題。
這種緊密的滾動式學習體驗。
不是放任學生自主學習,也不只是提供教學框架和指引,而是提供豐富的支持系統提高教學者與學習者的互動。
且因為多是小班制進行,名額非常有限,手腳不夠快就得等到下一期。
學員也不是付錢就可參與,有時還得經過篩選和審核,確認是真的願意花心力投入其中,才有可能被錄取。
另外,這種線上社群共學的重點,更多在於同儕間的互動。
與學員即時分享的學習成果,也會帶來互相激勵的氛圍。
這樣做,容易營造一種社群感。
讓大家雖然是透過遠端視訊一起上課,可就會像在學校班級一樣,建立關係、結交朋友。
讓學生之間就算課程結束,還會有情感上的連結。
在國外,Maven 就提供了老師做好線上社群共學的平台工具和相關服務,也因此獲得了融資的支持。
在國內,我倒是還沒看到類似的,支持老師做好線上社群共學的平台工具和相關服務呢。(如果你有看到請跟我分享)
哇~分享到這邊才發現,字數太多了。
我就把 Tiago Forte 分享的,關於線上社群共學不同於前三波浪潮的四個元素。
與我總結的,線上社群共學對老師的七個好處放到下一篇文章中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