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高效掌握書中知識
由於從小學校教育的緣故,我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是從第一頁第一句第一字,依序讀到最後一頁最後一句最後一字。
這樣的閱讀方式,使我往往都抓不到重點又考不出好成績。
還容易因為過程中的煩悶,而放棄看完整本書。
有好幾年時間,我都非常痛恨自己,為什麼學習能力這麼糟?還不願意把書給讀完?
但出社會後。
時間太少、要學的東西太多,我才開始花錢、花精力、花時間,來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學習。
其中,有一本經典,讓我發現到,原來我以前抓不到重點又考不出好成績的閱讀方法是錯的。(也從沒人跟我說)
只要透過正確的閱讀方法,我就可以輕鬆快速地掌握書中重點,並運用出來。
這本經典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
▋關於《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出版於 1940 年,也就是距今 84 年前,雖說有點年紀了,但現在再看,依舊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收穫。
又尤其在這資訊爆炸、知識快速貶值的時代,書中分享的閱讀方法,更能幫助我們快速學習與吸收各種最新知識。
書中說到啊,閱讀能為我們帶來兩個好處:
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一本好書之後,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以及對於知識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讓你不只單純獲得更多資訊或知識,還更有機會獲得智慧並了解生命的意義。
那我們要如何正確的閱讀呢?
這本書中將閱讀由淺到深,分為四個層次:
▋基礎閱讀
這個層次是,只要識字、看得懂字,就算是達到了。
能從小學畢業的朋友,其實都已經到達了這個層次。
▋檢視閱讀
這個層次也可稱為「系統化略讀」。
主要是用有效率的方法,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書籍想要表達的主題與重點。
坦白說,這是我在第一次看完這本書時,學到的最讓我震撼的閱讀方法。
為什麼?
像我前面所說的,過往我的閱讀習慣,是從第一頁第一句第一字,依序讀到最後一頁最後一句最後一字。
可這種閱讀習慣,總是讓我讀了前面沒精力讀後面,勉強讀了後面又忘記前面,到了考試更因為壓力而全部忘光光。
糟糕的成績、低落的成就感更使我越讀越痛恨自己…
結果,這本書竟然跟我說,我可以透過略讀的方法,來快速抓住書籍想要表達的主題與重點。
並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細讀。
或者直接針對自己的需求重點閱讀,其他部分可以忽略不讀。
哇嗚~
不知道剛剛這段話對你來說會有怎樣感受,對當時的我來說,根本就是五雷轟頂。
心想「原來還可以用這種大逆不道的方法來讀書啊」。
那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呢?
第一是「設定時間」,拿一個計時器,設定 15 或 30 分鐘。
第二是「快速略讀」,也就是在這 15 或 30 分鐘內,快速讀完這本書的封面、封底、作者、目錄、序言、內容。
遇到不懂的地方快速略過也沒關係,有個印象就好。
第三是「寫下筆記」,在 15 或 30 分鐘內讀完這本書後,回想並用筆記記下自己對於這本書大概的印象。
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快速略讀完這本書呢?
因為很多時候,一本書的前後是呼應的。
有些前面看不懂的,後面就會用各種不同角度、故事、案例來解說。
倘若我們在書籍的前面內容花太多精力被卡住,就不容易看到書籍後面內容好融會貫通。
另外,若你在第二步驟「快速略讀」過程中發現,你容易被書中一字一句給卡住而超出時間,並不是你資質愚鈍,很大程度是因為你被學校養成的讀書壞習慣-心中默念所影響。
要知道,我們在學校時,容易養成用眼睛看完文字,還要將訊息傳到嘴巴或心中默念後,才開始用大腦學習的習慣,這樣一來一回,除了容易耗費更多精力外,還會讓閱讀速度變慢。
因此,我們可以用手指來帶領目光閱讀,透過手指在書上移動的速度,來停止心中的默念,並提高閱讀的速度。
最後在第三步驟「記下筆記」時,可以試著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相信透過以上幾個檢視閱讀的步驟與方法,絕對可以讓你在最短時間內,抓住書籍想要表達的主題與重點啊。
▋分析閱讀
這個層次是這本書中最重要的部分,談到如何提升閱讀力與理解力,好做到最完整的閱讀。
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學習如何「將書中知識變成自己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過?
我在學生時期閱讀時,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是我,書中內容是書中內容,兩者是被一道透明牆壁給分隔開來的。
雖然有時候看一些故事書籍,會把我拉進書中世界,可就在看完內容、闔上書籍、會到現實世界後。
那些激情、感動、體悟就會迅速消失,就像做了一場美夢一樣,不管怎樣強力回想,最終都只會徒留一絲印象而已。
直到讀到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並輔以《費曼學習法》,我才知道,原來「我」不只是可以進入到書中世界,更可以把「書中內容」帶到現實生活中。
這層次學習的,就是將書中知識帶到生活中,變成自己知識的方法。
首先,我們可以試著將一本書拆出「知識點」及「架構」。
「知識點」指的就是資料經過整理後,有意義的最小單元,「架構」指的是這些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當我們能夠把一本書拆成「知識點」和「架構」後,我們就可以依照我們的需求及理解,重新組合這些「知識點」及「架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完一本書之後,用自己的話語說給不懂的人聽。
而我,則是透過持續不斷的分享,來提升我在這層次的能力。
更進階的方法, 當然就是在看完一本書之後,將其內容實際應用出來。
那當累積的知識、實作的經驗、累積的底蘊夠深厚時,將能昇華為智慧呀。
▋主題閱讀
這個層次是最高層次的閱讀,這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
經過前面三個層次,我們已經知道「一本書」該如何讀了。
那如果我們想要掌握某個複雜領域的知識的話,就需要學會這層次的閱讀方法,主要有六個步驟:
第一步、釐清並寫下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
要知道,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才是重點中的重點,而非閱讀中的書。
倘若你在這邊沒有釐清並寫下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的話,很容易就會浪費大把時間被困在書中的字句中。
第二步、針對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找出十本最權威的書籍。
在這邊,我們可以借助網路、書店排行榜、權威人士的推薦或書中引用等等,找出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中,十本最權威的書籍。
第三步、運用第二層次的「檢視閱讀」方法,快速讀完這十本書。
第四步、針對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列出書中共同的「核心」,以及書中各自不同的「獨特觀點」。
在這邊你會發現,有些「知識點」或「架構」,不管哪一本書都會提到,那這就是這系列主題共同的「核心」。
若你想掌握這系列主題的知識,或解決這系列主題下的問題,都必須要先掌握這「核心」才行。
另外,你也會發現,每本書可能又會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本書的「獨特觀點」。
這可能是作者本身的體悟與修正,也可能是針對這主題不同的切入角度,更可能是在不同場景下,同個「核心」的不同說法等等。
不管怎麼說,我們要試著將這系列主題的「核心」與每本書「獨特觀點」結合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
第五步、實踐並檢驗這系列主題的「核心」與每本書的「獨特觀點」,知道哪些部分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或滿足我們關心的主題的需求。
也就是說,我們要試著將那些適合我們的「知識點」與「架構」留下,並淘汰那些不適合我們的「知識點」與「架構」。
第六步、當實踐與檢驗完成後,彙整並輸出在這系列主題中,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的「核心」與專屬於你的「獨特觀點」。
這樣,針對該系列主題中,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或關心的主題,才真正內化到你的心中、你的生活中啊。
▋啟發與總結
以上,是我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整理出來的心得筆記,期望能夠給閱讀苦手的你一點啟發。
最後,這本書還特別針對七種常見的書籍類型: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閱讀故事
・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如何閱讀歷史書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如何閱讀哲學書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給予特別的閱讀建議,有需要的朋友也可以去買這本書後仔細閱讀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