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04-參加 Emilie 辦的「飛輪效應工作坊」試教


昨天,有幸參加 Emilie 辦的「飛輪效應工作坊」試教,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在此紀錄下一些心得。


▋課程中的學習



1.


在課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分享大家的價值觀。

也就是自己處理事情時,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

對我來說,過往我的價值觀,往往都跟冒險、自由、成就之類的有關。

可這次在圈選價值觀時,我突然發現,我的價值觀不再是那種「衝衝衝」之類的選擇。

竟然是那些比較外在穩健、內在感受的選項。

而最讓我意外的,是選擇了「平衡」。

反思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這幾年在市政府工作,看到了好幾次剛進來想大刀闊斧改革的人,最終被作用力反噬的狀況。

也看到政治上,有許多吵半天的敵對陣營竟然坐下來協商細節,最終做出好結果的狀況。

改革這件事,並不一定會越改越好,有時很可能只是還不成熟,僅知道要求環境來配合自己的橫衝直撞。

相反,能夠釐清各方利害關係人需求,正確認識現實與目標間的落差,知道怎樣找到適合資源來彌補,懂得耐心等待時間發酵,這種能堅定目標、穩健前進、平衡多方的人,才更能做出讓人驚嘆的成果。

或許,可以每年為自己做一次價值觀選擇,並反思自己的轉變,也是認識自己的其中一個手段。

2.

另外,有許多同學選擇的價值觀是「利他」,也是讓我驚訝的一點。

喔~原來,人生到某個階段後會認識到,我們是無法自絕於社會單獨存活的。

正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我們一天所需要的東西,是靠許多人付出才具備的。

相反,若能夠秉持著「利他」的精神,懂得幫助他人,讓「善」這件事可以循環在社會上。

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更加「共好」。

3.

過往,我第一次接觸飛輪這個概念時,是從劉潤老師得到App上的課程-《商業洞察力30講》上聽到的。

個人飛輪的概念,是從瓦基的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看到的。

也曾經試著來規劃自己的一人事業飛輪。

但組成飛輪的元素要怎樣來的,我其實是沒多大理解的。

更多時候,都是「感覺」書中示範的飛輪很重要,「感覺」這或許適合我,就這樣直接拿來用。

並沒有考慮說,這些元素可能不適合自己。

這次,經過 Emilie 的帶領,我才知道。

原來,我們必須先釐清自己人生的組成元素後,再從中篩選出重要的、再也刪除不掉的 4~6 個元素來組成自己的人生飛輪。

而飛輪這件事,是非常長期主義的。

因此,我們在飛輪的起點就要思考,有哪個元素,是「10 年後依然不變且具有價值」的。

再去思考,這個起點後,「必然」會產生的下個元素、下下個元素是什麼,直到將這些元素串接成閉環為止,就成了自己的成長飛輪了。

哇嗚~

這真是。

讓我學到許多呀。

▋課程後的反饋


雖然課程中學到許多,但課後各方的回饋也使我驚嘆。

由於在座有治華老師,Emilie 的朋友,策略思維商學院陪伴式講師訓的同學。

等於是說,Emilie 可以在一個信任安全的環境中,獲得能確實優化課程的建議。

我雖然有幫過一些老師做行銷,但很多時候,老師課程是否優秀或有沒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是無法判斷的。

而我自己也是野路子出身的老師,長官或市場有怎樣的需求,我就依需求彙整出「自己覺得很重要」的重點來分享。

往往只能自己一個人練習幾次後,就直接上台分享或進入到市場檢驗。

可更多時候,迎接的是長官的打槍與要求下一版,以及市場給我的或熱烈、或冷淡的反應。

在「好」與「不好」之間,我並沒辦法知道,自己哪邊做得不好、哪邊需要修改等等。

可這次,除了治華老師的回饋外,策略思維商學院陪伴式講師訓的同學也給了 Emilie 具體能優化的建議。

像課程的環節與環節之間是否漏勾、時間的掌握是否不夠、舉的例子是書中案例還是真的能與學員產生共鳴、要掌握好怎樣的前置條件才能一步步引導學員做好大演練的成果等等。

哇嗚~

過往我就是個學生,就只知道跟著老師流程上課。

就算有機會在台上分享,也只知道如何倒資料給學生。

雖然前幾次有上課了解到如何更好的「教」這件事,但實際體驗完一堂課,並拆解如何「教得更好」又是另外一件事。

感覺就像前幾天去上魔術課,僅知道魔術的原理原則。

而今天,就真的跟著大魔術師,一步步拆解它背後戲法的秘密。

並學習如何在正式上台前優化,好帶給觀眾更棒、更讓人難忘的體驗。

▋總結與啟發



經過前天的演示爆擊後,我也試著在這次上課時、聽大家點評時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課程與事業更好。

1.

人生要有以終為始的規劃,課程也要有以終為始的概念。

講師規劃一門課程時就要思考,要給學員帶回去的東西是「什麼」。

課程的每個環節與步驟,都能帶領學員獲得這個「什麼」離開嗎?

若不行,就要勇敢捨棄掉。

若可以,就要思考,這些環節與環節、步驟與步驟之間是否差距過大,是否要學員像爬懸崖一樣困難。

如果是,那講師就要試著放慢速度、打造階梯,帶領學員一步步往目標山頂前進。

而不是在懸崖上吆喝完,看到學員都不爬上來時,嫌棄他們素質不行呀。

2.

我自己先前也有跟 Emilie 一樣的狀況,那就是開完課後,就這樣完了。

治華老師說,其實在每次課後,講師也一定要寫心得,並勇於曝光出去。

長此以往,才有機會累積自己的名聲與口碑,讓自己越做越輕鬆。

3.

慢慢來,比較快。

剛開始自己事業時,不要一直想著跟營收綁定,反而要去專注在自己有否持續成長與幫他人真的解決到問題。

專注在營收上,很容易被簡單快速賺大錢的雜七雜八資訊給吸引、給走偏。

專注在成長上,雖然速度慢,但會感受到自己認知邊界不斷在擴大。

專注在幫助他人真的解決問題上,則會更確實知道自己認知與實際學員的落差,以及如何彌平這些落差呀。

PS:寫完這份心得後發現,我真是個很認真(會腦補?)的學生呀~XD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