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2/1000 和永禎教授瞎七八談】



一直以來,只知道永禎教授好像是教創意思考的,獲得很多專利與獎項。

但大多數時候與永禎教授碰面,都是在很多人的社交場合中,沒機會深聊。

這次有幸,剛好去台中參加「AI Know 聚」活動,晚上就約永禎教授出來吃個晚餐聊聊天。


▋該利基?該大眾?

在聊天過程中發現,永禎教授學識、經歷都很豐富,可目前退休後,期望將過往「萃思」的創新方法變成一份事業,卻一直找不到頭緒。

恩…坦白說,聽完「萃思」的創意思考法,我認為實在是過於利基,市場小眾又高端。

我直接想到的是,若能透過管顧公司打入大公司,或許會有機會。

但永禎教授說,之前沒經營管顧圈的人脈與資歷,網路上除了出書與獲獎資料外,也沒有其他可以讓管顧公司查找的資料。

管顧公司不容易選擇他。

而若要直接跟大公司毛遂自薦,其實也非常不容易。



恩…

由於該領域我不太有經驗、不清楚該怎麼做,我就只能以我的經驗與永禎教授分享。

去年,由於陪伴式講師訓的啟發,我開始試著在網路上經營自己個人品牌。

我擅長各種網路行銷的工具與技術,屬於個人就能做到架設網站、撰寫文案、美編圖片、製作影片、經營社群、廣告曝光的一條龍。(會搞死自己…)

但這樣來經營的話太廣太雜,不容易把我的個人品牌定位到潛在顧客心中。

因此,我選擇了「銷售漏斗」這個利基市場。

可在經營過程中發現,「銷售漏斗」這概念雖然很棒,但還是太深太小眾。

每次當我介紹,「我幫助專家透過『銷售漏斗』在網路上建立自己事業」。

往往都還要特別解釋「銷售漏斗」到底是什麼?

很多時候,就算解釋完,眼前的人也是一頭霧水,更遑論後續合作了。

今年,和商業顧問聊這問題,商業顧問提到

【市場不會接受橫空出世的天才】

什麼累積都沒有,不會有人願意掏錢接受的。

更何況,若以銷售漏斗來看這件事。

首先,一般人會先想了解如何做好流量這件事,像寫文章、做圖片、錄播客、拍影片等等。

其次,會想搜集存量(私域流量),像電子報、Line 社群或用其他工具來經營。

再來,會想要有自己的站點,像部落格、專業官網、線上課程網站。

等整個流程確定變現後,才會思考更進階的「銷售漏斗」。

而我,什麼經營都沒有,直接切入「銷售漏斗」市場的話,要嘛花夠多金錢、要嘛花夠多時間來教育市場,要不然不容易成交。

恩…

我想想也對。

所以今年,我會從教人們使用 AI 來事半功倍創作,以及透過辦活動來分享,如何打造能變現的「創作者事業」(Creator Business)。

所以,從我經驗出發,能給永禎教授的建議是,或許,可以先切入相對淺顯的市場,等見證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再向更高市場邁進。

對我來說,關於「創意思考」這件事,因為劉潤老師的介紹,我知道了《盒內思考法》,反而不太清楚更源頭的「翠思」思考法。

或許,真的只是或許,從我個人角度出發的建議,可能可以從《盒內思考法》開始分享。

▋從「最小可行產品」出發

在聊天過程中發現,永禎教授為了想開始經營自己事業,上了許多課程、諮詢了許多顧問、購買了許多相關工具。

每件事、每件事,都是時間與金錢堆疊出來的。

唯一忘了做的事就是…

【實際進入市場】

幾年前,我其實也是這樣的。

總覺得「定位應該一擊中的」、「課程應該完美有趣」、「商品應該規模販賣」、「服務應該高價有效」。

都認為應該準備完美才能推給人們,都認為自己還不夠資格。

但這樣的結果就是,花大量時間與金錢在上課、在準備、再不斷上課、再不斷準備,永遠沒有開始的一天。

也可能是被時間逼到了,去年我嘗試著行銷先行(我一直都建議我的顧客這樣做,但到自己身上時,卻還是被「完美主義」、「冒牌者症候群」給絆倒)。

先賣、再做。

等確定有人真的願意掏錢支持購買時,我再去把課程、商品、服務生出來。(當然前提是,我對這些東西很熟悉,也有能力在時間前交付給顧客)

而在聊天過程中驚覺,原來永禎教授早已經錄製一系列教學影片,也花錢買了可放線上課程,有金流、有會員管理系統的 All In One 個人品牌網站。

結果現在還在到處上課找事業經營的解方。

因此,我建議,可以先停止到處取經的動作,用「最小可行產品」的概念來開始。

先把網站架設起來,將基本內容放進去。

甚至,既然內容、金流、會員管理系統都有了,就直接開一個教如何創意思考的線上課程。

不要追求完美,先求有再求好。

當流量引導進去後,再依據人們的反饋做修正與優化。

這樣做,不會耗時費力做出心目中完美的商品或服務後,才發現沒人買單。

而且,有了能介紹專業的站點,其他人要幫忙推廣時,就可以直接曝光該網站,讓該網站變成 24 小時不休息、持續幫忙推廣專業的業務員呀。

▋出書…嗎?

與永禎教授聊天過程中有聊到,我現在正在執行[1,000 x 1,000 x 1,000]計畫。

也就是日更 1,000 天,寫 1,000 篇,每篇 1,000 字,幫助 1,000 人的計畫。

而為了要完成這計畫,我其實也開給自己很多方向來學習,只要持續撰寫其系列學習心得即可「自己學到又能幫助他人」。

永禎教授出過多本書,聽到後就建議,或許,我可以在其中一個系列中,寫出有我觀點、心得、啟發的書籍內容。

與其以後簽到書約還要擠出時間來寫書,倒不如以化整為零方式,搭配現在執行的[1,000 x 1,000 x 1,000]計畫,寫出相關的文章。

當文章累積到一定量後,就可以整理成書來出版。

另外,永禎教授也分享,如果一位講師能出版一本書,會讓專業被更廣泛認可,也會更有權威。

恩…

也蠻有道理的。

與其一直不斷分享別人的東西,倒不如試著累積自己的東西。

可以來好好規劃一下。

你的狀況如何呢?

若你遇到跟永禎教授相同狀況的話,歡迎約時間與我聊聊,看看幫你解決問題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