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24/1000 《超級個體:幫你終身保持職業競爭力》#6 心得】

第 6 週,古典老師與我們分享,如何實踐夢想。


▋為什麼說,夢想會妨礙你成功


當說到「夢想」時,你腦中會想到什麼?
是否是那種燦爛閃爍、熱血沸騰的動畫畫面?
或是像電影主角那樣,眼神裡充滿對未來的渴望與激情?
雖然我現在還是喜歡看那些追尋夢想的動畫、電影,可在出社會幾年後,我也認清了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件事。
這次,古典老師與我們分享,為什麼夢想,反而可能是讓你無法成功的絆腳石。
有些生涯諮詢師總愛問顧客:
「五年後你最完美的一天是長什麼樣子?」
學校老師也常常問小朋友:
「你長大以後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啊?」
甚至,有些教練會用強力問題,問那些被困在現實障礙中的人:
「假設最後你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試著想像一下,你是如何做到的?」
這種積極的幻想,就像是給你開了上帝視角,讓你瞬間跳脫眼前的鳥事,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看現在困擾你的問題。
雖然想像以上這些事情時會很嗨,但卻不能幫助你更更容易地實現。
為什麼?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的大腦其實無法完全區分「想像」和「現實」。
  • 成天幻想自己大吃大喝的人,現實生活中反而會降低對美食的渴望。
  • 那些腦袋裡充滿復仇計畫的人,現實生活中的報復行為反而會減少。
  • 那些只是在腦海裡想像自己運動的人,他們的血壓竟然真的會上升!
  • 花 30 分鐘進行大腦預演訓練,效果竟然等同於 2 ​ 小時實際練習!
這能讓我們提前體驗成功的喜悅,看起來超棒的,對吧?
但這才是問題所在!!!
當我們沉浸在夢想帶來的美好感受中,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愉悅和滿足。
結果呢?
我們反而失去了實際行動的動力。
這就像是你跟朋友分享「我要開始健身了」後,獲得一堆按讚和鼓勵,結果那種被認同的滿足感反而讓你不再那麼急著去健身房一樣…
另外,過度樂觀的夢想還會讓我們產生「選擇性失明」,只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而忽略了所有潛在的障礙和挑戰。
就像當你搜尋「創業如何成功」時,搜尋到的,永遠是一堆成功故事和美好願景,卻看不到那些失敗數據和慘痛教訓。
我就曾聽過一句話說:
「太多人想成為下一個馬斯克,卻不願意去經歷馬斯克的痛苦和挫折,怎可能獲得馬斯克那樣的成就呢?」
其實,夢想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實現它。
古典老師這邊與我們分享了三個,讓夢想落地的策略。

一、先行動,後宣告(90天法則)

當你有了新的夢想或目標,先默默行動 90 天後再告訴別人。
為什麼?
因為過早宣告會給你一種「已經在進行中」的錯覺滿足感,反而削弱了實際行動的動力。
90 天後,由於你已經習慣行動了,再說出來其實也不會對你有影響。
甚至,還可能收穫按讚和鼓勵,激勵你繼續行動呢。

二、尋找「現實版榜樣」

夢想需要現實參考點。
你找到那些已經實現類似夢想的人,但重點不是模仿他們的成功,而是理解他們如何克服挫折和障礙的。
甚至,不要看他現在的功成名就,反而要去探詢,他一無所有時,是怎樣面對困境、跨過難關的。

三、建立「夢想+障礙+行動」三位一體思維

夢想要實踐,需要配套的障礙評估和行動計劃。
從古典老師的建議中,我延伸出了這個簡單的模板:
  • 夢想:我想要達成什麼?
  • 障礙:有哪三大障礙會讓夢想無法實踐?
  • 行動:我解決每個障礙的具體行動計劃是什麼?
記得,夢想很重要,但行動才是讓夢想落地的關鍵呀!

▋問自己這 3 個問題,通過「夢想」可行性檢驗


不知道你有沒有參加過成功學的課程?
我在剛出社會那幾年,非常著迷參加各種成功學的課程。
就算當時手頭上沒什麼錢,也會想盡辦法借錢或分期刷卡來參加。
只希望能更快獲得夢想中的成功。
結果參加了成功學課程幾年後,我有因此成功嗎?
沒有!
反而因此背了債,說得一口好心靈雞湯,以及不知成功在哪的迷茫…
直到我開始放棄成功學的「洗腦」,開始任命在職涯中一步一腳印累積自己能力後,我才得以越過越好。
雖然,還不及成功學中,引導我對於成功的想像,可這種踏實感所堆疊的自信,卻讓我認定自己總有成功的一天。
古典老師這邊說,成功學讓人
  1. 放大了樂觀、預期和夢想,短期減壓,長期降低了行動力。
  2. 為了突顯大師的厲害,放大了個體可能性,弱化負面現實(正是幻想中最大的副作用)。
  3. 鼓勵人們無視現實狀況,不顧一切追尋自己的夢想(樂觀幻想派死得最快)。
這些作法,只會讓我們短暫的「嗨」,並無法帶我們真的實現成功。
可為什麼,成功學依然能吸引大量受眾呢?
因為「大數法則」的存在——在一萬人的課程中,總會有那麼幾個「本來就有實力,也充分考慮了現實障礙」的人。
他們只需要一點點心靈雞湯的鼓勵就能真的成功,而這幾個成功案例,就足以支撐成功學下一期的課程招生。
這是一個「放大小機率事件、獲取大量資源」的商業模式。
你我通常都不是那種小機率的成功者,更大機率會成為陪榜的炮灰。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讓自己「夢想」更容易「成功」呢?
有的,那就是運用蓋布里奧・歐廷珍(Gabrielle Oettingen)所提出的心理對比(Mental Contrasting)技巧。
任職於美國紐約大學心理系的歐廷珍教授,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由於當時整個社會氛圍很黯淡,也因此她對在黑暗中還能找到希望的人,總是特別印象深刻。
歐廷珍教授非常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總是能找到前進的動力。
經過研究後他發現,關鍵在於「想像」(fantisize),想像美好的未來會帶給人們前進的希望。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她也發現,過度沈浸於美好想像中,也會讓人們消極地期待美好的到來,而非積極地採取行動。
因為,當人們沈浸於想像時,會開始放鬆,以為自己已經開始往目標靠近,導致實際付出的努力不夠。
想減重的人若經常想像自己瘦下來的樣子,減重的幅度反而不如常人。
最想致富的大學畢業生,平均收入反而低於其他同學。
有暗戀對象的人,跟自己心儀的對象在一起的機率,反而更低。
那我們就不該想像美好的未來嗎?
不,歐廷珍教授說,我們要想像美好未來,但也不要只沈浸在美好未來中,而該是認清現實的障礙,並透過計畫與行動來跨過這個障礙。
因此,若你有想實踐的夢想的話,拿出紙筆來回答這 3 個問題:
  1. 你的期待是什麼?(What is your wish?)💭
  2. 在目前的情況下,這個期待最好的結果是什麼?(What is the best outcome?)🏆
  3. 在目前的情況下,最大的現實障礙可能是什麼?(What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若你能真的寫下這 3 個問題的答案,你將會更清楚明白,你的夢想要如何實踐。
甚至,你將會像寧靜禱文說的那樣:
「願上天給我力量,改變可以改變的事;賜予我勇氣,接納不可改變的事;給我智慧,區分兩者。」
擁有能力聚集資源在能實踐夢想的可為之事上,還有能快速區分不可為之事且能放下的智慧呀。

▋不確定時代,學會見招拆招的智慧


前面說到的歐廷珍教授,她有出一本書叫《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讓你動力滿滿、務實逐夢的動機新科學》。
其中,有將夢想轉化為現實的 4 個步驟 WOOP:
「W(願望,Wish)→O(結果,Outcome)→O(障礙,Obstacle)→P(計劃,Plan)」
  • Wish:尋找一個你內心的願望,設定一件你最想完成的事。
  • Outcome:如果達成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盡情暢想夢想成真的喜悅。
  • Obstacle:思考在實現目標過程中,你最擔心發生的障礙。
  • Plan:在腦中預演最好和最壞情況,找到一個平衡點,制定計畫。
做一次 WOOP 通常需要 5~10 分鐘,最好找一個你不會被打擾的地方,讓自己慢下來思考。
第一步:寫下你的願望,想想什麼對你十分重要,你打從心底想實現,但又覺得有點挑戰,把你的願望用簡短的文字寫出來。
第二步:想像如果你成功達成目標,最好的結果會是什麼、你會有什麼感覺,用簡單的文字寫出你想達成的最佳成果,留點時間給你的腦袋想像成功的畫面,越清晰越好,放心讓自己天馬行空地想像。
第三步:找出你要成功的路上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包含你會給自己帶來什麼障礙,像情緒、不理性的信念、根深柢固的習慣等,把你想到的障礙也寫下來。
第四步:列出能克服障礙的計畫,想想什麼樣的行為才能克服障礙。
有個關鍵是,這邊所說的「計畫」(Plan)並不是我們一般常說的,把目標設定成像 SMART 法則那樣的數字,再逐步完成的「行動」(Action)。
而更像是預演在遇到障礙時,該如何反應才能繼續前進的方法。
這什麼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 決定早起讀書,結果鬧鐘一響就關掉繼續睡。
  • 準備和主管報告,結果話講到一半腦袋空白。
  • 原本立志減肥,到了火鍋店還是忍不住開吃。
其實,會因為「變化」而停下「計畫」,不是你沒有意志力,而是你沒有「提前排練」如何應對這種「意外」。
歐廷珍教授的老公彼得·戈爾維策(Peter.M.Gollwitzer)說,很多時候,當目標執行遇到障礙,計畫往往就變成了紙上談兵。
而他發現有一種方式可以應對這種現實障礙,就是先在腦海中預演好:
if……(某個情境、狀態)……then(某個反應)
如果……(某個情境、狀態)……那麼(某個反應)
那這個人的執行意圖將會大大提高。
為什麼這樣做會有效?
傳統的目標設定(比如 SMART 原則)在穩定環境中可能有效,可在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的今天,這些單純設定的目標往往不夠用。
甚至,當我們面對壓力和挑戰時,大腦會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根本沒時間思考最佳方案。
此時,那些預先設定好的「如果...那麼...」程式自動啟動的話,會讓我們能夠立即做出有效反應。
比如,
  • 演講緊張時:
    • 如果我開始緊張,那麼我會深呼吸 3 次。
    • 如果我結巴了,那麼我會喝口水,重新整理思緒。
  • 減肥挑戰時:
    • 如果我看到甜點,那麼我會先喝一大杯水。
    • 如果朋友邀請我吃宵夜,那麼我會點水果沙拉。

  • 工作專注時:
    • 如果收到社群媒體通知,那麼我會等到休息時間再查看。
    • 如果感到疲憊,那麼我會站起來伸展 5 分鐘。
具體內容能按照你喜歡的模式事先設定,心裡演練幾次就好。
如果,你能夠在潛意識中,為最糟糕的情況做一個又一個的預案。
一但真的遇到障礙,這些預案馬上就會被喚醒,幫助你見招拆招,持續往你的夢想前進呀。

▋啟發與行動

這週很有趣,從過度的夢想為什麼會阻礙成功,到如何真的將夢想執行落地。
甚至,在行動遇到變化時,該如何應對,也都有具體明確的方法論來處理。
但真的細究會發現,這些真的就是老生常談的
「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
但用了更符合現代人的方式應用罷了。
可「知道」到「悟到」,有時真的非得撞幾年南牆才能做到。
對我來說,我是在社會打滾多年,被現實社會教訓了一番後才認知到…
「樂觀」能啟發我們去實踐夢想,「務實」才能將夢想真正落地。
所以我現在都會說我是
「務實的樂觀主義者」
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