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29/1000 混合式教學心得】


我喜歡教課。
雖然教課這件事,是讓我獲得工作上與事業上成果的手段。
但在教學過程中,看到學員從不會到會、從皺眉疑惑到豁然開朗,都讓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副產品?)
可我在教課過程中,大多數心力都是放在課程中如何讓學員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學員上課前狀態如何調整,下課後用的怎樣,其實我是覺得,都成年人了,這部分應該可以自己調整才對。
這次,有幸上了陳韋安老師的混合式教學課程,用更全面的角度帶我們思考,如何讓一門課帶來更好的成效。

▋將培訓轉化為商業結果

韋安老師是培訓業出身,企業花錢培訓員工,就是希望能為其帶來好的商業結果。
那講師該如何確保培訓後能為企業帶來其所希望的商業結果呢?
這邊韋安老師分享了 6Ds 學習設計法則。

一、Define:界定業務收益

對企業或學員來說,上課只是獲得成果的手段,而非不斷搜集課程。(當然,也有些學員就是愛上課)
因此一開始,就要以終為始的去思考,企業或學員最終希望的成果是什麼?
我們要如何透過這場培訓,讓企業或學員獲得他們想要的成果。

二、Design:設計完整體驗

這邊,就要去思考,如何設計讓學員更能投入在培訓中的體驗。
像線上課程可能就要思考,如何讓學員關掉其他干擾源來專心上課。
像線下課程可能就要思考,如何讓學員不用再煩惱其他事情(如處理好交通、餐點、住宿等雜事),可以只專心上課就好。
當然,如果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更要思考如何讓學習不割裂,讓學員能沈浸地邊體驗、邊學習。

三、Deliver:引導學以致用

再來,就要思考,如何教學員應用課堂所學。
過去我教課時,都會覺得教得知識量不夠而一直塞。
透過陪伴講師訓的啟發,我開始試著降低知識量,並帶入更多應用。
像我自己的 AI 或數位行銷課程,很多都是工具與技術的實際操作。
所以,我會提供給學員大量範例與案例,讓學員於課堂上能依樣畫葫蘆地做出結果。

四、Drive:推動學習轉化

接著,學員在上完課後,回到自己生活環境中時,要如何應用所學呢?
老實說,這邊我就比較沒思考過了。
因為我會想,成年人的學習應該為自己負責,學了不用,那也是個人的選擇。
而韋安老師說,其實在這邊,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制度,讓學員會將所學拿出來用。
像可以要求課後練習、要求課後心得或課後定期關懷應用狀況。

五、Deploy:實際績效支持

那當學員課後真的有將知識拿出來應用後,絕對會遇到用得不 OK 的狀況。
此時,我們可以思考,如何讓學員回家應用知識時能夠用得對。
像可以提供 QA 解答、補充教材等等。
我自己在這邊,主要使用的是 LINE 社群,當學員在應用過程中有問題,隨時能在 LINE 社群中發問,我也可以於 LINE 社群中回答。
如果沒人有問題,我就不太在 LINE 社群中互動。
這次上課聽到這邊,我也在想,或許 LINE 社群也可以加入一些主動互動的元素,同時做好「四、Drive:推動學習轉化」的事?

六、Document:評估學習結果

最後,可以來思考,如何設計個制度,來評估學員課後的學習結果。

▋同學互動啟發

同學們都是講師,教的方向也五花八門。
我印象最深的,是永禎教授分享的,「指導碩士論文用創新法產生運用結果」。
這麽學術的玩意兒,我大學畢業後就再也沒碰到過了。
韋安老師就帶我們思考,「課前→課中→課後」該如何設計流程,好最終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要如何激勵碩士生更願意來考研究所。
我的認知是,上課、學習、考研究所,都是為獲得某種成果的手段,而非目標本身。
因此在討論如何激勵大學生更願意考研究所,或許可以在網路上建立個英雄榜,把考過研究所的學長姐介紹放上去。
除了可以給學長姐做個行銷外,亦能激勵大學生們更願意考研究所。

▋啟發與行動

恩…這次課堂帶給我的兩個啟發是:
一、
不要只專注在課中要教什麼、怎麼教,而是用以終為始思維,來設計能獲得成果的「課前→課中→課後」流程。
二、
行為要發生改變,不在於苦口婆心地說教或破口大罵的指責,而在於設計一個,讓人們願意主動改變的憧憬、環境。
這讓我想到《小王子》中的一段話: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召集人們去收集木材、分工和發號施令;相反,要教會他們嚮往廣闊無垠的大海。」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 don’t drum up the men to gather wood, divide the work and give orders. Instead, teach them to yearn for the vast and endless sea.)
這部分,在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專家機密《Expert Secrets》一書中,也特別強調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