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4/1000 速讀《發現你的天職:三大步驟,讓你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


由於工作關係,我有機會幫助創作者、知識工作者、自由職業者於網路上建立自己事業。

可我發現,許多人卡關的地方,不是因為沒有觀念、不是因為不會技能、不是因為沒錢外包,而是

  • 不知道自己是誰?
  • 不知道要去哪裡?
  • 不知道要怎麼去?

我能解決的,是「不知要怎麼去」(在網路上建立自己事業)的問題,但若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要去哪裡?

其實,我根本就無從幫起。

最慘的是,我也發現,很多人可能花了大半輩子,滿足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後,才發現自己憎恨做這件事。

就真的是一件超悲劇呀…囧rz

幸好,《發現你的天職:三大步驟,讓你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這本書,用各種白話、圖表與簡單易懂的三大步驟,幫助你用最短時間發現自己的天職。




▋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越來越受到周遭親友的期待與「規範」綁住手腳。

像:

「社會人士該有的規矩」

「身為上司該有的樣子」

「身為下屬該做的事情」

「身為父母該有的榜樣」

「身為孩子該有的孝心」

等等…

這些規範,往往也會束縛著我們找到「真心想做的事」,更會讓我們越活越逃避、越活越隨波逐流、越活越變成小時候的自己討厭的大人。

由於這些束縛太強烈了,所以作者八木仁平一開始,就帶我們破除「尋找想做的事」的迷思。

▶誤解⓵以為必須是「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

我小時候,由於興趣多變又堅持不久,往往都被父親大聲吼罵說,怎麼做什麼事都「3 分鐘熱度」。

害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自己是個什麼事都堅持不了的沒用小廢物。

這邊,八木仁平說,在這變化一年比一年激烈的社會中,「持之以恆」這項美德,反而容易讓我們裹足不前。

比起堅毅不拔的精神,這時代更需要靈活應變的能力。

就算是「3 分鐘熱度」,可以在感興趣的領域鑽研。

當對舊有領域失去熱情,又對不同領域感興趣時,就可以把上個領域學到的知識應用在下個領域上,這樣反而會讓自己越來越有價值。

▶誤解⓶找到想做的事時,會有「這就是命運的安排」的錯覺

很多人以為,「找到想做的事」就是找到這輩子來到這世上的使命。

於是,花很大時間不斷尋找「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完美無缺的事」。

這就像開車在路上,卻堅持路上同時都綠燈才願意踩油門一樣,根本就是給自己不前進的藉口。

很多時候,「想做的事」一開始,頂多只是「好像很有趣的事」。

而是在做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還得到別人的感謝與報酬時,才真的會有「這就是我的天職!」的感覺呀。

▶誤解⓷必須是「造福人群的事」

很多人以為「想做的事」,必須是「造福人群的事」。

一但有了這樣的錯覺,即使找到「想做的事」,恐怕也沒辦法跟身邊的人大聲說「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但其實,在尋找「想做的事」時,只要不傷害到他人,真的不用顧慮是否能造福人群。

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你覺得有興趣,一定也會有別人覺得有興趣,只要接觸這些人,就一定能找到商機。

扼殺自己個性只為「幫助他人」,說到底只是自我犧牲,總有一天會在受不了的時候爆炸。

我們反而要反過來想,做想做的事情時,不僅能讓自己開心,也能持續幫助別人,得到別人的感謝,這樣才能建立利己利人的良性循環呀。

▶誤解⓸要找到想做的事,就必須「積極採取行動」

我們常聽到:「不知道想做什麼的時候,就先行動吧,行動了自然就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了」的建議。

我自己其實也篤信這樣「先做再說」的信條,亦幫助了我跨過許多困難。

但當我把這建議給別人時,很多人往往都做不到。

八木仁平說,很多「不知道該怎樣行動」的原因,往往是「選項多得眼花撩亂」。

因此,他給出的建議是,面對過多選項時,要有從自己需求出發的「選擇基準」。

這樣就不會因為選項太多而難以展開行動。

▶誤解⓹想做的事沒辦法變成「工作」

這邊也是蠻多人會有的迷思,認為自己「想做的事」沒辦法變成「工作」,也就是「變現」。

其實,在這網路越來越連結的世界,你絕對可以透過「想做的事」找到「也想做這件事」的同好。

像我有個朋友,他「想做的事」是「玩劍玉」。

自己鑽研不夠,還有熱情努力推廣。

過程中,他學會了撰寫文案、設計海報、拍攝照片、製作影片、經營社群、舉辦活動,還帶團去日本與當地協會一起參與劍玉比賽。

所有為了做到「想做的事」而學到的技能、累積的人脈、開闊的眼界,都讓他不用再為了做討厭的工作而妥協自己人生。

最重要的是,他在過程中超級快樂呀。

▋自我理解術:套公式讓你最快找到想做的事

當我們釐清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的誤解後,就要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八木仁平這邊用兩個公式帶我們「理解自己」。

▶公式一:喜歡的事 x 擅長的事 = 想做的事

許多人以為「喜歡的事=想做的事」,但這樣的分類太過粗糙。

「想做的事」其實就是「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從事喜歡的事」。

為了更具體了解「想做的事」,我們先為這幾件事下個定義。

➤「喜歡的事」就是「有熱情的領域」。

當你想進入一個領域時,會有這幾個階段的感覺產生。

  1. 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
  2. 在稍微接觸後感覺有趣,產生「如何把這件事變成工作」的想法
  3. 會出現很多「為什麼會這樣?」「該怎麼深入理解?」的疑問與探索鑽研的衝動(例如:為什麼星星會這樣動?)

那些讓你覺得有趣,恨不得想趕快參與其中探索鑽研的「領域」就稱為喜歡的事。

➤「擅長的事」,也就是「自然而然比別人容易學會,做起來很愉快,一點都不以為苦」的事。

雖然這邊說的是擅長的「事」,但應該更該理解成才華、特質、性格。

其特徵,大致可整理出下列幾種。

  • 做的時候很愉悅
  • 自然而然就願意去做,一點都不覺得勉強
  • 做的時候沒有壓力,很容易一頭栽進去
  • 做的時候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 就算不是工作,平常也會去做
  • 會覺得別人「怎麼連這麼點簡單小事都做不好?」

但這邊,八木仁平特別強調,「擅長的事」不等於「知識與技能」。

因為

  1. 「擅長的事」是與生俱來的,而「知識與技能」則是後天學習而來。
  2. 一旦學會「擅長的事」,就能運用於各種工作中,但「知識與技能」只能運用在特定工作上,還可能因時間過去被淘汰。
  3. 過度依賴「知識與技能」,有時反而可能讓自己人生路越走越窄。




➤「想做的事」就是「既擅長又喜歡的事」

換言之,「想做的事」就是「What(做什麼)× How(該怎麼做)」的組合,也就是兼具「What=喜歡的事」與「How=擅長的事」這兩個特性的事。

許多人都只想著「What」,所以老是選錯工作。

但如果,在職場負責的工作不是「擅長的事」,那工作就會變成無盡的折磨。

像我在推廣青年創業貸款政策時,聽到對方很喜歡喝咖啡而想開咖啡聽時,我都會先請對方先暫緩,去咖啡廳工作個一段時間,再想想要不要開店。

因為就算喜歡「喝咖啡」(What),也不一定會喜歡「咖啡廳的工作內容」(How)。

所以,在尋找「想做的事」之際,思考工作內容(How)是否適合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別把「想做的事」和「想成為的人」(職業)劃上等號

小時候,往往會有父母師長問說,「長大想成為怎樣的人?」、「長大想做哪種職業?」等等。

八木仁平反而不建議把「想做的事」和「想成為的人」(職業)劃上等號。

理由如下:

.理由1.容易把注意力都放在對「工作的美好想像」上

像現在很多孩子會憧憬「成為眾所矚目的 Youtuber」。

可其實並不知道,「成為眾所矚目的 Youtuber」前,有超多枯燥作業要做,像「撰寫企畫」、「拍攝影片」、「剪輯後製」等工作。

以及爆紅前,如何走過沒沒無聞的漫漫長路與過程中的自我懷疑煎熬。

反而是能夠忍受這些事情的人,才更有機會「成為眾所矚目的 Youtuber」呀。

・理由2.一但開始思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畫地自限。

八木仁平有位客戶T先生,總是把「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成為演員」這句話掛在嘴邊。

結果他跑來問八木仁平:「為了成為演員,這五年我都一直打工,騰出時間站上舞台表演,但完全賺不到錢。我是不是該放棄這個『我想做的事』呢?」

接下來的對話很有意思:

八 木:「T先生『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呢?」

T先生:「是當演員。」

八 木:「這是『想要成為的人』吧,成為演員之後,你想做什麼呢?」

T先生:「嗯……我說不上來,不過我喜歡站在舞台上表演,我希望感動台下的觀眾。」

八 木:「原來如此,所以只要能透過表演讓觀眾感動,不成為演員也沒關係囉?」

T先生:「的確是這樣耶,我一直以為我非得在演員這條路成功不可,但說不定不必真的去當演員。」

八 木:「既然『演員』這條路走了五年都行不通,那放棄也沒關係,但是請不要放棄『透過表演感動觀眾』這件事,讓我們一起尋找實現這件事的方法吧。」

真的,在思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際,很容易陷入「必須成為演員,站上舞台,賺到收入」的思維,只能看得到別人走過的路,一旦無法順利成為演員就會放棄。

反之,如果是想著「想做什麼事」的人,就會把目標放在「透過表演讓觀眾感動」。

如此一來,即使沒站上舞台,也會想到「透過 YouTube 表演」這條路,或是「成為成為餐廳的駐唱歌手」,反而更容易找到突破的機會。

八木仁平反而在這邊建議說,放棄想成為的人(職業)也無妨,否則只會在看不見未來的路上浪費時間與能量。

唯獨不要放棄「想做的事」,因為天無絕人之路呀。

▶公式二:喜歡的事 x 擅長的事 x 重視的事 = 真心想做的事 

若是能將前述的「想做的事」當成工作來做,某種程度上,的確能投入這項工作,但這還不夠。

八木仁平說,還必須把「想做的事」和自己重視的事相結合,才會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像假如,你重視的是與家人的關係,雖然做著「想做的事」的工作,但工作時間一長,讓你無法維繫與家人的關係的話,你依然會做得痛苦萬分。

可相反,若你是個把工作、事業擺人生重要事項第一位置的人,那這種長時間辛勞的工作,更會是他們「真心想做的事」。

這就有點像是英文中的「Doing」和「Being」,或者中文說法是「想做的事」與「價值觀」。



也就是說,如果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符合自己價值觀去做的話,才能夠變成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並作得長久又快樂。



「What(要做什麼)× How(該怎麼做)× Why(為什麼要做)」



▋啟發與行動

看到這邊,可能會有人說,我找了很多年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的事(熱情)」、「擅長的事(才華)」、「重視的事(價值觀)」有哪些?

其實,書中用系統化的方式,透過很多的問題,來幫我們釐清這些問題,我都整理成知識圖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而當你做完書中問題,又找不到想做的事情時,可以加入「八木仁平|發現你的天職 Line@」,就可以收到為中文版讀者特別準備的《特別附錄:當你找不到想做的事時,你應該這樣做》一文。

或者,你也可以下載我的電子書、加入我的電子報,我就會免費送你「個人品牌變現規劃師」的 AI 機器人使用權。

讓我的 AI 機器人溫柔地帶領你發現自己的天職(順便變現🤣)。

PS:我已經很努力調整機器人的語氣了,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它口氣不好,你再跟我說,我調教調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