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21/1000 《超級個體:幫你終身保持職業競爭力》#5 心得】
第 5 週,古典老師與我們分享,如何清理人生拖油瓶,好能更快速適應這個變動的時代。
▋有一個問題能讓你放棄存量,徹底清零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明明已經很努力,但世界變化得太快,總覺得自己被拋下?
或者,你曾經引以為傲的能力,在市場上已經不再吃香,甚至開始「降價」?
這不是錯覺,而是現實。
「很多人是三十歲就死了,到八十歲才埋葬。」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點殘酷,卻點出了許多人在職場上的困境。
甚至,在這 AI 技術狂飆的時代,你職場價值還可能等不到退休,就會被無情淘汰。
我們總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機會,還能再等等。
但實際上,你的思維、技能、視野可能已經停止成長多年而不自知。
你對市場的反應是固定的,你腦袋中的認知已經僵化,你職場上的價值沒有提升。
換句話說,你的職業生涯可能已經死了,只能絕望地等到被炒魷魚的那天。
若我們已經認知到,不想繼續這樣下去,可以怎樣突圍呢?
羅胖說,要常常逼問自己:「假如今天我們公司已經一無所有,一定要去幹的事情是什麼?然後我們就去幹那件事。」
英特爾當年面臨破產危機時,總裁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被新管理層取代,他們會怎麼做?」
答案很明顯:他們會捨棄低毛利的硬碟業務,轉向高毛利的處理器市場。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不自己動手做這件事呢?
這個問題拯救了英特爾,也讓它成為全球最大的處理器製造商。
同樣的思維方式,也能拯救我們自己。
你可以時常問自己:
「假如你的公司今天倒閉了,你憑什麼找到更好的下份工作?」
「假如你的產業明天就消失,你該如何轉型才進得了新領域?」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答案,那麼,現在是時候啟動「職場清零」計畫了。
這邊,古典老師說到,為了讓自己在變動的市場中得已存活下來,你需要定期清零。
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守著過去的「舊榮耀」。
主要就四個步驟:
一、清零能力,每 2 年重新評估自己
- 列出你現在的技能,然後問自己:市場還需要這些技能嗎?
- 哪些技能正在升值?哪些正在貶值?
- 你有什麼潛在能力,是市場需要的,但你還沒發展?
二、清零簡歷,每 2 年重寫一次
- 把你的履歷更新成「市場需要」的樣子,而不是「你覺得厲害」的樣子。
- 刪掉那些已經不值錢的經歷,補充新的能力與成果。
- 如果 2 年內你的履歷沒有變化,那代表你已經停止成長了。
三、清零知識,從丟掉舊書開始
- 你的書架上,是否還擺著10年前的專業書?
- 你最近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真的能應用到市場?
- 別讓你的知識變成「回憶」,而是讓它成為「武器」。
四、清零領域,勇敢跨界學習
- 我們都是另外一個學科的初學者,而一種思考方式就是一個世界,勇敢跨界開闊視野。
- 跨領域的能力,才能讓你在變動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 學醫的,去讀心理學,讓你的治療更有關懷;學程式的,去學商業思維,讓你的服務更有價值。
- 當你開始跨界,就再也不會想回到單一領域了。
從今天起,隨時抱著清零態度,隨時拋開過去的自己,那你就能不斷重生,讓自己成為市場永遠需要的人才。
▋你和物品的關係,就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你是否曾經打開衣櫃,發現裡面塞滿了衣服,卻總覺得「沒有衣服穿」?
你是否曾經在購物節瘋狂搶購,卻發現很多東西買回來一次都沒用到過?
你是否曾經試圖整理房間,但總是無法決定該丟掉什麼,最後乾脆擱置不管?
如果以上的情境讓你感到熟悉,那麼,這真的不只是物品管理的問題,而是你的心智模式出了問題。
要知道,我們和物品的關係,不僅僅是購買、使用、丟棄,更是一種內在價值觀的投射。
當你無法丟掉物品時,可能也無法放下過去的自己;當你總是囤積物品,可能也對未來充滿焦慮;當你無法整理環境,可能也無法面對自己的人生。
這邊,古典老師說,其實,我們可以學學「斷捨離」。
「斷捨離」這概念源自日本的雜物管理專家山下英子,她提出了一種透過整理物品來改變心境、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
-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少買,減少不必要的物品進入生活。
- 「捨」:捨棄已經沒有價值的東西,勇敢丟掉無用的物品。
-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讓生活變得更輕盈自在。
這並不只是外在環境的「大掃除」,而是一種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審視與整理。
這件事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當你在決定要不要丟棄一樣東西時,你其實是在重新定義自己——這個物品是否真的對我有幫助?這件衣服是否還適合現在的我?這些堆積的舊書,是否代表我一直沒能突破的舊思維?
這就是「斷捨離」的真正核心——透過整理環境,來調整內在的心智模式。
其實,我們對物品的執著,往往來自於三種心態:
一、執著過去:你捨不得丟掉舊物,因為你害怕失去曾經的自己
你是否還留著小學的課本、高中畢業的紀念冊、甚至是前任送的禮物?
你是否一直告訴自己這些東西「充滿回憶」,但其實,它們只是提醒你你無法真正放下過去。
當你捨不得丟掉過去的物品時,你可能也捨不得丟掉過去的自己。
- 你不願意改變,因為改變意味著要面對不確定性。
- 你總是活在「以前比較好」的心態中,無法擁抱新的機會。
但過去的東西,真的能為現在的你帶來價值嗎?
二、逃避現實:你不願意整理物品,因為你無法面對當下的自己
如果你的房間總是雜亂無章,可能不只是因為「沒時間整理」,而是因為你害怕面對現實。
你是否經常告訴自己:「我太忙了,沒空整理」?
但事實上,你的生活是否也是一團混亂?
- 你的工作是否總是拖延?
- 你的健康是否常被忽略?
- 你的關係是否陷入僵局?
當你的環境混亂,其實是你的內心在發出警訊——你不願意面對當下的問題,所以乾脆讓它繼續混亂下去。
但問題是,越逃避,混亂只會越嚴重呀。
三、擔憂未來:你總是囤積東西,因為你對未來充滿恐懼
有些人家裡堆滿了衛生紙、食物罐頭、從來沒穿過的衣服,因為他們覺得「總有一天會用到」。
但這種行為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 你害怕自己以後買不起這些東西,所以現在先囤積起來。
- 你害怕未來會有突發狀況,所以現在過度準備。
- 你害怕改變,所以選擇用「囤積」來讓自己感覺安全。
但真相是,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物品,而是更大的自信與靈活應變的能力。
而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可以從整理你的環境開始。
以下三個步驟,幫助你透過「斷捨離」來改變內在:
一、審視你的物品,找到你的心智盲點
- 打開你的衣櫃,看看那些你不穿卻捨不得丟的衣服,思考:我為什麼還留著它?
- 檢視你的書架,看看那些買了卻從未打開的書,思考:我為什麼沒讀?是沒時間,還是害怕改變?
- 清點你的收藏品,看看那些你早已不需要卻不敢丟的東西,思考:這些東西真的有價值嗎,還是它們只是「象徵」著某種安全感?
二、學會真正的「取捨」,不要被物品綁架
當你發現自己不願意丟掉某樣東西時,問自己:
- 這個東西對現在的我還有幫助嗎?
- 這個東西代表的是過去的回憶,還是當下的價值?
- 如果我今天要重新開始,我會選擇保留它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請勇敢地丟掉它。
三、透過整理物品,重建自己的生活習慣
- 讓家裡的空間變得更簡單、舒適,這會讓你的思維更清晰。
- 只保留「適合、需要、舒服」的東西,這會讓你的生活更高效。
- 改變對物品的執著,建立對自己的信任,這會讓你更有安全感。
「斷捨離」不是一種收納技巧,而是一種思維方式。
當你學會放下無用的物品,你也就學會了放下無用的焦慮與執念呀。
▋四個策略教你如何在不確定時代,過零庫存人生
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可能會有種「WOW」的感受。
想說自己未來也要做到,好獲得同樣成就。
接著,就把這篇文章存起來,把這本書收起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依然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囧rz
這其實是種很常見的感受,卻也是個潛在的陷阱。
會讓我們「以為」自己認知升級了,殊不知,只有「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才是讓你走向全新人生的唯一方式。
那我們該如何開始行動呢?
古典老師這週教我們,先從整理環境來調整內在。
商業世界裡有個概念:
「不良庫存 = 負債」
說的是,若一家公司囤積過多庫存,那麼不但占用了資金,還會增加管理和處理的成本,甚至讓企業無法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只有做到「零庫存」,才能提升效率和競爭力。
若把這概念放到自己人生上,就是要思考,如何過上「零庫存人生」。
- 你是否囤積了太多物品,結果家裡越來越亂,真正需要的東西反而找不到?
- 你是否囤積了太多資訊,結果每天讀了一堆文章、看了一堆影片,卻沒有真正落實應用?
- 你是否囤積了太多「無效社交」,結果每天應酬、回訊息,卻沒有人能真正幫助你成長?
物品、資訊、人脈、責任……這些都是「人生庫存」,如果你沒有管理好,它們會成為你的負債,而非資產。
那麼,該怎麼處理這些「人生庫存」呢?
以下是四個行動策略,幫助你走向「零庫存人生」。
一、轉換思維:你是主角,物品只是配角
很多人在丟東西的時候,會問:「這個東西還能用嗎?」
但真正該問的問題是:「這個東西對現在的我有價值嗎?」
- 便宜打折買來的衣服,但你根本不愛穿,留著有什麼意義?
- 以前讀過的書,現在已經不會再翻,放著只是佔空間?
- 你已經五年沒用過的軟體,還有必要佔據電腦的記憶體嗎?
決策標準:需要、適合、舒服,凡是不符合這三個標準的物品,請果斷放手。
二、善用「單點突破」策略,從垃圾入手
許多人在做「斷捨離」時,容易陷入「選擇困難」——不知道到底該丟什麼?
這時候,你需要從最容易的地方下手,建立行動慣性。
比如,讓喜歡書的人從書開始丟,估計得一本一本地猶豫、權衡,根本進行不下去。
可以讓這人先去清理冰箱,把冰箱中不會再吃的東西開始丟。
一但開始丟第一樣東西,那丟起第二樣、第三樣會更容易。
三、更聰明的舍棄,讓物品找到更好的歸宿
很多人不願意丟東西,原因是「可惜」。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我們不是丟掉東西,而是幫它找到更好的主人。
有三種方式可以讓你更輕鬆地放手:
- 轉售平台:用二手交易平台(如蝦皮、Facebook Marketplace)賣掉不用的東西,讓它們發揮價值。
- 清理聚會:邀請三五好友,一起整理舊物,把不需要的東西交換或送人,既能清理空間,也能促進人際關係。
- 每日斷捨離:強迫自己每天丟掉或送掉一件東西,持續 7 天,你會發現「放手」變得越來越容易。
四、控制「人生庫存」,從源頭上減少負擔
清理只是治標,真正的關鍵在於控制進貨,避免再次囤積。
商業世界裡,沃爾瑪就是「零庫存」管理的高手,他們的策略是:「當庫存快沒了,才剛好補貨」,這樣才能最大化資源運用。
我們也可以把這概念,運用在個人生活上:
✔總量限制法:每次購買新物品時,必須先丟掉一樣舊物品,確保總量不變。✔每次主義:只在「真的需要」時購買,不因促銷或情緒購買不必要的東西。✔設立「購買冷卻期」:每次想買東西時,先等 7 天再決定,你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不需要。
清理的過程,就是要遏止人類那種不知不覺、在新石器時代養成的與物品打交道的本能反應。
與其說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說在清理自己——讓你進入一種自動自發,利用物品又不會執迷的境界。
斷捨離,不只是整理房間,更是整理自己的人生。
當你開始過上「零庫存人生」會發現:
✔ 你的空間變得清爽,思緒變得清晰。✔ 你擁有更多時間,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你更有彈性,能夠快速適應這個變動的時代。
一起來斷捨離吧。
▋啟發與行動
說真的,這週課程真的是看得我心驚驚。
因為我是那種愛囤書、愛囤資訊、愛囤線上課程的人,總會想,這東西現在超便宜,再不買就來不及了。
或者,就算現在沒用到,下次有機會就能用到。
結果就這樣,越囤越多、越囤越多,反而要花更多成本去維持。
真正應用到生活的部分,都不到百分之一…囧rz
看完這週課程,我也要開始我的「斷捨離」行動,清理人生拖油瓶,好能更快速適應這個變動的時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