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2/1000 速讀《知識,可以這樣賣!:打破思考框架的IDEA法則,輸出觀點就能成為社群、職場KOL》】
在這個人品牌當道的時代,你會怎樣經營出有影響力的個人品牌呢?
寫文章?做圖片?錄音頻?拍影片?
以上方法都有效,但都需要時間去累積。
最怕的是,你花了大量時間產製這些作品,卻根本沒辦法養活你,更遑論擁有餘裕、實現夢想了。(我自己就曾經營 4 年 Youtube,拍了超過 1,000 支影片,但收入卻寥寥無幾…囧rz)
那要怎麼做,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實質的影響力呢?
劉恭甫(功夫)老師在他的《知識,可以這樣賣!:打破思考框架的IDEA法則,輸出觀點就能成為社群、職場KOL》一書中說到:
「從『教』別人什麼東西開始吧。」
▋為什麼一定要學會「教」的能力
在學校中,遇到不理解的課業題目,這時若有個同學願意「教」你怎樣解題,你一定會感激他。
在工作上,若你不曉得該如何上手,這時若有個同事願意「教」你快速上手,你一定會感激他。
在職涯裡,若你對未來很迷惘,不知該如何選擇方向,這時若有個高手願意「教」你如何思考與分析,你一定會感激他。
這三件事,都很容易在我們生活中發生。
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從接收者變成分享者,能夠「教」別人某件事,把自己的知識、經驗「輸出」給別人,對方一定會對你心生感激。
未來某一天,對方說不定還能在其他事件上幫你一把。
這,就是影響力的累積。
甚至,我常使用的,透過「輸出倒逼輸入」的「費曼學習法」就強調,要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一個知識,最好方法就是把這知識「教」出去。
「教」得出去,即代表你已經懂得如何運用這個知識了。
因此,為什麼一定要學會「教」的能力?
- 最容易發揮影響力的方法
- 讓別人覺得你很重要
- 快速學會新知識
就算你不想當靠「教」吃飯的專業講師,也可以透過「教」的技巧,持續輸出你的知識。
這是一種在職涯上,不用透過職位高低,就能夠發揮影響力、更容易爭取到資源、擁有創造未來機會的方法呀。
▋該如何有效的「教」?
常見的「教」不好的問題是:
- 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麼
- 要講的東西太多了
- 所講的內容不那麼有趣
當你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麼,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產出知識內容。
再來,若是要講的東西太多了,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不知道如何把大量的知識化繁為簡,而且讓所教學的內容具有邏輯性。
而講的內容不那麼有趣,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不知道如何將教學過程從單向講授變成雙向互動。
這本書,主要就是透過 IDEA 法則,來與我們分享如何解決這三大問題。
IDEA 法則是什麼?
知識萃取(Insighr):將自己的專長、經驗、故事,或者是閱讀學習的結果鳖理成一套知識。
知識傳遞(Deliver):將知識清楚有效地傳達給聽眾,讓聽眾覺得內容很有料。
「知識互動」(Engage):是除了有效地傳遞資訊之外,還能夠讓過程更有趣,從而引發學習者的興趣。
「啟動教學」(Activate):將知識內容設計成課程,並達到教學目標與產生行為上的改變,好朝向知識變現之路邁進。
▋知識萃取(Insight):不是學很多,而是會提煉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
我們常常自以為很努力在學,但一轉頭要跟人分享,腦袋就一片空白。
這不是你不夠聰明,而是你還沒「萃取知識」。
劉恭甫老師在書中說得很直白:知識不是你會的,而是你說得出來、教得出來的東西。
所謂的「知識萃取」,不是堆砌資訊,而是提煉觀點。
你看一本書,別只抄重點,要問自己:「這對我來說代表什麼?我會怎麼用?」
那才是真正的內化。
老師還鼓勵我們養成一個習慣:「輸入後馬上輸出」,像是寫讀書心得、拍短影片、做內容筆記,這些都是知識從大腦搬到現實世界的通道。
跟我應用的「輸出倒逼輸入」概念一樣。
而當你習慣輸出後,要讓輸出內容更有價值的話,則要會用主題去分類、用架構去串聯、用故事去包裝時,才能把你的知識,變成一道道可以賣錢的「招牌菜」呀。
▋知識傳遞(Deliver):教得好,不靠天分靠設計
在我第一次教學員如何做網路行銷時,我非常怕學員覺得不夠有料,所以我一股腦地塞進我畢生絕學。
可卻發現,我太想再太短時間教太多知識,倒是學員根本就記不住、學不會、做不出。(現在我也還在努力做好這一塊)
這就是沒有設計過「知識傳遞」的下場。
知識傳遞,就是把腦中的知識,有邏輯、有節奏、有感情地傳給對方。
不是你講得爽,而是他們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劉老師在書中拆解了「教學設計」的幾個重點,比如「開場先破題」、「中間舉例佐證」、「結尾引導行動」。
聽起來簡單,做起來超有學問。
你得會鋪陳、要會舉例、還得能帶節奏。
比起填鴨式輸出,這樣的方式會更適合現在的學員。
試著想像一下:若你不是老師,而是一場戲導演,你會怎樣安排這名為「上課」的大戲?
你的簡報是場景、案例是劇情、你是主角、學員是觀眾。
你要如何讓觀眾看完這場戲後,心滿意足地離開?
如果,你能有效地把「故事感」、「結構感、「參與感」放進去的話,你傳遞的就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可以被感知、被記住的體驗呀。
▋知識互動(Engage):別讓學員只聽你說,要讓他們也動起來
教學不是單向表演秀,更是雙向的對話。
你說一小時,學員卻一句話都沒說,那很可能不是你教得好,而是他們早就神遊太虛去了。
「沒有互動的教學,就像沒有鹽的料理,吃得下去但沒有味道。」
你可以透過提問、討論、互動投票、角色扮演、即時練習等方式,讓教學變得立體、有趣、有參與感。
書中有個我超愛的案例:
有一次,講師在教邏輯思考課時,一下子霹哩啪拉全講完,結果學員反應聽不懂。
後來,他嘗試在課程開始前,給學員們一個問題,讓他們用自己邏輯來當場回答。
當學員用自己的邏輯回答完後,講師再透過今天要分享的邏輯思考方法,帶學員更深度地想出答案。
結果,所有學員都說,這樣的學習方法簡單又容易,當場做出成果更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互動不僅提升學習效果,還能幫講師即時感知「學員到底有沒有在跟上」。
你不再是站在講台上的獨角戲演員,而是與學員共同演出一場「學習的即興劇」。
當學員能透過互動,把學習成果真正「做」出來,他們才更會印象深刻呀。
▋啟動教學(Activate):讓知識開始流動,才會創造價值
你已經準備好所有內容、講義、練習和簡報了,卻一直不敢開課嗎?
很合理,我們都會怕。
怕高、怕火、怕上台、怕失敗、怕收錢…
但《知識,可以這樣賣!:打破思考框架的IDEA法則,輸出觀點就能成為社群、職場KOL》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部分就是:
「行動,才能建立自信。」
啟動你的知識教學,不是等你「準備好」再做,而是先做再調整。
「第一堂課」永遠是最難的。
但只要你勇於踏出去,就會發現比想像中順得多。
哪怕只有三個聽眾、哪怕是免費的分享會,那都是你打造品牌的起點。
就像經營頻道一樣,一開始觀眾少沒關係,重點是持續做、持續優化、持續累積口碑。
當你開始教,就會吸引人群、累積影響力、創造被看見的機會呀。
▋啟發與行動
對我來說,我真正開始透過穩定輸出與開課分享來經營個人品牌,只有一年時間。
這段時間我發現,我最大的問題是,容易塞過多知識給學員,太少互動讓學員了解這些知識該如何應用。
看功夫老師這本《知識,可以這樣賣!:打破思考框架的IDEA法則,輸出觀點就能成為社群、職場KOL》書時,我看到了很多能直接拿來用的作法與案例。
下次,就把這些作法與案例放到我的課程上,好幫助學員對於知識能更容易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