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7/1000 《超級個體:幫你終身保持職業競爭力》#3 心得 】

第 3 週,古典老師帶我們思考,如何避免「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的「好高騖遠」狀況。

▋什麼才算是終極適合的職業?


你是否曾經在某個深夜,看著天花板自問到:「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工作嗎?」

這個問題,幾乎每個職場人都問過自己。

有時候,我們抱怨薪資不夠高;有時候,我們覺得職位晉升緩慢;還有時候,我們只是單純覺得每天都很累,對未來充滿迷茫。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呢?

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提出的「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職業適應的關鍵可以拆解成四大核心要素:

  1. 個人能力——你的專業技能、經驗、學歷、資源等。 
  2. 個人需求——你的薪資期待、成長空間、成就感需求等。 
  3. 職業要求——企業對你的績效、結果與指標要求。 
  4. 職業回饋——工作能帶給你的報酬、榮譽與成長機會。

這四個要素構成了一個職業匹配的模型。

如果你的能力與企業需求高度匹配,那麼你在組織內的表現會很好,企業對你的評價也高,

也代表你越「成功」。

如果你的個人需求與企業給予的回饋匹配,你的內心滿足感會較高。

也就是你感到更「幸福」。

換句話說,一份「適合」你的工作,應該是讓你在成功與幸福之間取得平衡,而不只二選一。

如果,你現在對自己的職場狀態不滿,請記住:

  • 這種匹配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調整的過程。
  • 環境會變,需求會變,你的成長速度決定了你的適應能力。

古典老師說到,他有個朋友剛來大城市時,覺得自己幾乎絕望,因為房價高、工作壓力大、家庭遠在他鄉。

但幾年下來,他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慢慢換到更好的公司,薪水提高,生活品質改善,甚至有能力幫助家人來城裡生活。

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他沒有抱怨環境,而是選擇讓自己更強大,並不斷動態地適應環境呀。

▋該現實點還是理想點?選擇職業配對的2種策略


前面說到,我們不該抱怨環境,而要選擇讓自己更強大,並不斷動態地適應環境。

但大多數時候,可能就這樣適應著、適應著,適應到了喪失自我,等到退休或臨死前才驚覺,自己浪費了大半時間讓別人開心,卻忘了給自己快樂。

那什麼時候需要我們去跟隨,主動適應職業;什麼時候我們應該主動爭取,讓職業來匹配我們呢?

這邊,古典老師與我們分享了選擇職業的 2 種配對策略。

⓵資源策略:根據現有能力和資源,做能做的事,追求穩定與效率。
⓶願景策略:根據長期目標,倒推所需能力,主動補足資源,追求理想。

這兩種策略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選擇」。

那如何在不同階段做出正確選擇呢?

✔剛入職場/轉換新產業 → 資源策略:先學習規則,累積經驗,穩住腳步。

✔進入成長期,尋求突破 → 轉向願景策略:開始思考長遠發展,設定目標,補足所需資源。

✔成為行業專家,開始帶領團隊 → 願景策略:利用你的專業與影響力,塑造個人品牌,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最怕的是,你在錯的時機用了錯的策略,就很可能會陷入瓶頸,甚至走錯方向呀。

▋今天,驅動你早上起床的到底是什麼?


每天早上當鬧鐘響起,你是因為什麼而起床?

是為了薪水?為了成就?還是為了更大的意義?

其實,這問題的答案,正好對應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⓵生存期:為了能活

這是職業生涯的第一階段,最基本的驅動力就是 「賺錢養活自己」。

該階段的核心需求只有一個:經濟獨立。

若你身邊有個朋友,不管你跟他談什麼,他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問:「這東西賺不賺錢?」

其實不是他庸俗,而是他就處於這個階段。

一般來說,生存期大約持續 3~5 年。

在這段時間裡,首要目標就是讓收入大於支出,脫離「溫飽焦慮」。

⓶發展期:為了變強

當你收入穩定,你就會開始關注另一個問題——「我到底能成長多少?」

這時候,你的思維從「我要賺錢」變成了「我要學習、我要提升、我要讓自己更有價值」。

在發展期,我們開始關心:

✔這份工作能給我多少學習機會? 

✔我的職業價值是否隨著時間而增長?

✔我是否能獲得成長,擁有更多選擇權? 

這個階段,許多人會發現,單純地「賺錢」已經不再讓自己滿足,而是會開始關注職業成長的「增速」。

⓷事業期:為了使命

當你擁有了經濟基礎,也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與影響力後,你的驅動力會再次發生變化。

這時,你不再只是為了薪水,也不只是為了成長,而是會開始問自己

「我做這件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就是「事業期」。

這個階段,你不再依賴外界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而是開始尋找「內在成功感」。

✔你可能願意放棄高薪,選擇更有意義的工作

✔你希望用自己的專長,做出真正有影響力的事情

✔你開始定義自己的成功標準,而不是由公司或社會來定義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即使已經財務自由了,仍然自願日復一日地工作。

因為這些工作的動力,超越了金錢與名聲,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呼喚呀。

最怕的是,渴望著「事業期」的自由,卻忘記自己還處於「生存期」。

有些人會說:「我想創業,我想自由,我想做有意義的事。」

但現實卻是:「他連基本的收入都沒有穩定,怎麼談自由?」

如果你身邊有人總是「心在天上飛,腳沒站穩地」,你應該告訴他:

「夢想當然重要,但現實的每一步都不能忽略,只有穩穩地走過生存期和發展期,才能真正進入事業期,並擁有選擇權。」

別讓「想做的事」,變成你無法做成任何事的藉口呀!

▋啟發與行動

這 1 週,古典老師帶我們用顯微鏡、平面鏡、望遠鏡的角度,來看清自己的職涯發展。

若我們想要理解一個概念,需要從三種角度才能全面理解。

顯微鏡角度,是把一個概念細分、細分、再細分。

我們從中知道,職涯發展就是 4 個元素來回互動,最好的狀態是動態匹配,不匹配找到原因調整就可以。

平面鏡角度,是把一個概念放在現實中反映当前。

我們從中知道,在職涯上該何時選擇哪種策略,關鍵在你和現實生活的強弱關係,要懂得「在對的時間,做對的選擇」。

但以上兩種角度,都未免讓人有點看不到終局──人職互動終極結果是什麼?

因此,我們需要把鏡頭調整到望遠鏡的角度──離地三千公里。

一個人職業生涯從 25 歲就業到 60 歲退休,大概有 35 年,從這麼長時間的角度往下看,知道整個人的職涯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透過這三種角度,我們才能更清楚明白,如何刻意練習出自己想要的未來。

對我來說,目前我處於「發展期」轉「事業期」的階段,期望透過過去的累積,幫助創作者、知識工作者、自由職業者能更簡單快速地於網路上建立自己的事業。

如果,你剛好也適合讓我幫助你,千萬不要錯過我的【創作者事業懶人包】系列課程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