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升級你的說服力》|04.|心得


── 紀錄片算法:經歷平淡,該如何說服


若你一路看到這邊,可能會有個疑惑。

會想,你知道故事能吸引人,你知道迷人的角色會吸引人,你知道衝突顛覆生活的劇情會吸引人。

可問題是,你的生活就這麼的平淡無奇,你要怎樣寫出專屬於你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好提升你的說服力呢?

這邊,李南南老師請我們先把目光,從電影、小說、電視劇之類的虛構型故事上移開,去向一種基於現實的故事形式取經,也就是紀錄片。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只能用真實事件為素材去創作。

而且,還要用這些素材來創造人們願意繼續看下去的吸引力。

很多時候,我們看完精彩的紀錄片時,只能說出看完之後很棒、很精彩、很感動。

可一問,哪邊很棒、哪邊很精彩、哪邊很感動時,你可能就又沒辦法像虛構型故事那樣隨口說出來。

你只能模模糊糊的說聲「好」,可卻不一定能具體說出哪邊「好」。

今天,我們就從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來一窺平淡無奇的紀錄片,是怎樣變得吸引人的。

▋困境原則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看見台灣》。



這是由臺灣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執導的一部紀錄片。



也是第一部在戲院上映、以全高空拍攝的畫面,講述臺灣環境現況的臺灣電影。



一開始,齊柏林導演與吳念真的旁白帶我們化身成一朵飄盪的雲,或者一隻飛翔的鳥,一起看看我們的家園-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接著,搭配壯闊悠揚的音樂,我們就看見了許多,因為站得不夠高,所以從沒想像過也從沒看見的仙境。



當然,我相信,如果《看見台灣》從頭到尾呈現的是台灣的迷人景色,一定也會收穫不少掌聲。

可在電影院觀影的觀眾,看久了,一定會膩。

因為不管再怎樣驚豔的刺激,人的感覺總是會歸於平淡,並追求下一個、新的刺激。



所以,為了繼續抓住觀眾注意力,《看見台灣》畫風一轉。

從我們台灣人記憶裡最深刻的天災-水災與地震開始講起。

我們就跟著齊柏林導演的畫面與吳念真的旁白,去看為什麼過往要久久才來一次的重大災情,發生的頻率越來越短,發生的災損卻越來越大。

喔~原來,是因為我們為了經濟發展,無視山坡原本自然的紋理和結構,硬是開出一條“人定勝天”的最短高山公路。

喔~原來,是因為我們為了經濟發展,砍掉那些必須用數十、數百年才能長成,可以用深埋的根抓住泥土、留著雨水的原始林木,改種淺根但能印出新台幣的檳榔樹與高山茶。

喔~原來,是因為我們為了經濟發展,硬是在地質脆弱的山上,開發出一片又一片,與原始景觀並不搭的大型建築群,使得崩落下來的砂石,淤積在我們賴以為生的水庫中。

喔~原來,是因為我們為了經濟發展,為了年產值達307億的漁業,每年抽取五、六十億噸的地下水發展漁塭,讓地層無法負荷,一點一滴的下陷,更使得沿海地區遭受海水倒灌的困擾。

喔~原來,是因為我們為了經濟發展,把顏色鮮豔的有毒廢水排入河中,造成能解毒、有地球之腎美名的河口濕地逐漸縮小。

而面對日漸污染的海洋,我們只能用一個又一個的水泥消坡塊來阻隔與海洋的接觸,這對一個海島國家而言,是多麽的諷刺啊。

喔,原來,是因為我們為了經濟發展,不斷製造垃圾又亂埋垃圾,隨意填海造陸來建塑化島,挖山採石來煉製創造都市叢林的水泥,更在美麗的山川大地種上一根又一根突兀的高壓電塔。

可我們卻因為看不見,所以從來不害怕,似乎已經習慣到了出事的時候,才開始怨天怨地怨政府。

可殊不知,這一切都自我們的自作自受。



我們在享受經濟奇蹟帶來的果實,想讓自己與子孫後代過得更好時。

很可能留給下一代的,是一片已經傷痕累累、千瘡百孔的土地。

就算這片土地想像過往那樣,保護我們及子孫後代免受災難的侵襲,恐怕也已經無能為力了…

以上這些,就是李南南老師想與我們分享的困境原則。

我相信,你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一定也會有一些被忽略的困境。

在這邊,我們就可以像《看見台灣》一樣,把這些困境發掘出來,並述說給你的觀眾聽。

有困境,就意味著有轉折。

有轉折,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提供給觀眾他們想看的,解決困境的故事。

說故事的人都知道,轉折很重要。

它是一個故事的立身之本,也是故事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

這種困境原則,就是在幫你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人為地製造出刻意的轉折。

像《看見台灣》在最後,並沒有說我們生活在鬼島,就應該絕望,也沒有激烈地批判那些讓我們生活越過越便利的必要之惡。

而是透過平實的畫面與充滿情感的聲音,向我們呈現那些,我們應該看見,卻不容易看見的事實。

更在最後的最後,用苗栗後龍洪箱女士與宜蘭農村賴青松先生的例子與我們分享。

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坐下來,為了子孫後代的長居久安,放下過度的貪婪、放下意識的對立,來理性嚴肅地討論出最好的解方。

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小小行動,種下一顆又一顆希望的種子,來一起努力,讓我們生活的家園-台灣變得更加美好。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29555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217

哇嗚~你看,《看見台灣》在平淡無奇的鏡頭中,不斷強化我們與子孫後代面對的困境。

並通過這些困境來製造轉折,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然後在最後告訴我們,或許,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避免最糟糕的狀況發生在我們與子孫後代所賴以為生的這片土地上。

是不是ㄧ整個就像完整的故事一樣,有生活、有衝突、有轉折、有昇華呢?

▋如何運用困境原則

好,到這邊,我們知道了,紀錄片是怎樣透過平淡無奇的畫面,吸引觀眾注意力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思考一下,要怎樣將這概念具體應用在自己身上。

這邊,主要有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細化困境

也就是你可以從你的成長經歷中,找出那些明顯對你行程阻饒的因素。

這些不利因素可以來自各方面,比如資源不夠、對手太多、自己經驗不足等。

比如,你去求職。

面試官想聽你上一份工作的經歷。

你可能想了下說,在上一份工作裡,別的同事都做不到,可是你替公司簽回了大訂單。

這樣說的話,你其實只是平鋪直敘說出資訊,並不會吸引人。

若你想讓面試官記住你,對你印象深刻的話,就必須把這段資訊加工成故事才行。

這時候,你就可以“細化困境”。

你可以說明一下,為什麼別的同事都沒簽下這訂單,偏偏是你簽成了。

因為這過程中有太多怎樣避無可避的困難。

也許,是競爭對手太多;也許,是顧客太愛改稿;也許,是因為法規政策的改變;也許,是因為自家公司的內部鬥爭…

而你,在面對這些困境時,展現出了怎樣的能力與人格。

使你得已突破重重困難,最終替公司簽回了大訂單。

你看,當你能把這一件件小狀況列出來,又一件件克服時。

這段經歷是不是讓人印象深刻也精彩許多,相信面試官一定會對你印象深刻呀。

・第二個要點,細化情緒

如果,你沒有遭遇過明顯外在的困境過,你也可以試著從自己內心去尋找。

看看自己在哪些狀況之下,有過情緒的波動。

這些情緒波動,往往就暗合了一些困難的發生。

比如你說:「昨天去釣魚時只釣到一條魚」

雖然,這件事很平淡,可若你想將這經歷加工成故事。

你可以想想,這經歷過程中,你的情緒是怎樣起伏的。

或許,你可以這樣說。

「昨天我去釣魚,在大太陽底下曬了一整天,卻連個魚影也沒看見,讓我感到好生失望」

「可就在我開始收拾東西,準備走人的時候,你猜怎麼著?浮標竟然開始動了」

「我趕緊丟下正在收拾的裝備,慌忙地把魚竿給提起來,發現到,上面真有一條大魚」

「而且,這條魚,比我這半年來釣的其他魚,還要來得大上許多呢」

你看,這種由失望到驚喜的情緒變動,也是一種困境,也是一種轉折。

是不是比你直接說,「你昨天去釣魚時只釣到一條魚」,還要來得有趣呢?



​(說到釣魚總會讓我想到“修女與魚”~XD)

・第三個要點,控制“困難出現的頻率”

這個要點,相當於給“困境”這個原則加一個煞車。

因為,若你的故事裡一大堆困境,觀眾也會受不了,會放棄跟隨你。

那多長時間製造一次困境才是最合理呢的?

間隔太短、太燒腦,觀眾會看得很累。

間隔太長、節奏慢,觀眾又會覺得無聊。

所以,這個時間,已經被專業人士算出來了,是 3 分鐘。

如果你仔細去分析會發現,現在大多數吸引人的電影、電視劇,幾乎每隔 3 分鐘,就會來一個小苦難、小高潮,每半個小時,就會來一個大苦難、大高潮。

各種英雄電影是這樣,各種類型的電視劇亦是如此。

若你想要讓你平淡無奇的生活,變成吸引人的故事好提升說服力的話,控制“困難出現的頻率”,會讓你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呀。

▋總結與啟發

回顧一下,今天李南南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兩個重點:

・第一,若我們的生活平淡無奇,不夠吸引人,就可以借鑑紀錄片吸引人的核心-困境原則

・第二,如何運用困境原則呢?你可以在細節中尋找困境,也可以在情緒起伏的變動中尋找困境。同時,轉折出現頻率不能太高,合理的間隔時間是 3 分鐘

掌握困境原則,我們就可以把我們平淡無奇的生活,加工成一則又一則吸引人的故事,好提升你的個人品牌說服力呀。

對了,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再重看了一次《看見台灣》。

看完後,依然是滿滿的感動。

而且,上網搜尋了下發現,電影出來的這十年。

雖然速度有點慢,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也一點一滴讓台灣越變越好。

期待你我可以一起努力。

想再重溫《看見台灣》的感動,可以到這邊看看呦》https://www.chipolin.org/news/view/2D7845a95c11

怎樣升級你的說服力in得到:https://d.dedao.cn/EEqmvng1ct61Ke1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