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23-策略思維商學院的陪伴式講師訓 第16梯教學技巧實體課程D1心得


 

今天,參加了策略思維商學院的陪伴式講師訓第16梯教學技巧實體課程D1。

稍微記錄下自己的心得想法。



▋這兩年的開課經驗

我本身是在台南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擔任資訊組長,主要是透過網路來行銷政府的政策給適合的工商產業界朋友。

前年,我在市政府開設了一系列的網路行銷快速上手班。

針對單純想要在網路上賣產品的賣家,教了如何建置簡易購物車網站、串接收錢金流、寫銷售文案與下FB廣告。



針對有開實體店面的店家,教了如何經營 Google 我的商家、經營網路社群的方法以及維運 Line@ 客服管道的方法。


那在去年,為了推廣青年創業貸款政策,我開設了針對新創老闆的 AI 小編班。


教這些新創老闆,如何用現在最夯的 AI 工具,來簡單快速產出用以廣宣的文案、圖片和影片。



坦白說,由於我是工程師性格的人,教的內容蠻多都是理論、系統、工具、架構、操作。

可能是受到「知識的詛咒」,許多我認為應該可以簡單快速上手的步驟,卻難倒了許多人。

我雖然也知道學員可能會跟不上,但我真的不清楚,要如何將「教」這件事,變得讓學生容易「學」得會。

這樣的落差,在看了好幾本書與關於如何教學的線上課程,依然不知道該如何修正。

去年底,在知道了策略思維商學院的陪伴式講師訓後,就毅然決然參加了。

▋第16梯教學技巧實體課程D1

今天,頂著霸王級寒流,從台南一路坐車到台北,來上第16梯教學技巧實體課程D1。

上著上著,才發現,原來教學有這麼多的技巧,而不能僅只是單純倒資訊給學員而已。

這邊,記錄一下學到的三個最有感觸的心得。


第一、透過有效互動調控學生學習狀態。

對我來說,我先前開課時,都會非常擔心專業度不夠,所以總是想辦法塞我覺得重要的知識給學員。

就算過程中發現,許多學員跟不上,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刪減與優化整個課程的流程。

但今天課堂上,治華老師說,對講師而言,傳授知識是表象目標,核心是要懂得塑造學生學習的狀態。

知識的專業度固然重要,但若無法塑造學生學習狀態的話,講再多,他也吸收不進去。

因此,我們可以用各種的互動模式(今天就學到至少10種與學員互動的技巧),來調控學生的腦力與注意力,好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更容易聽得懂、學得會,並在下課後真的用得上學到的知識。

第二、同學之間讓我大開眼界的分享。

由於同學都是來自各方的各方的高手,除了聽到有趣的不同領域教學時可能遇到的狀況外,還多了很多「WOW~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的時刻。

下午有一個演練的 Part 是,要我們思考如何排一門課的順序。

對我來說,當然會更多的理論先行。

因為,我就是那種,照著理論一步步執行的人,自然會想這樣教。

可同學有些是來自教授比較軟技巧的領域,比起我來說,他們排列課程的順序,更能引起學員的嗨度,更能激發學員上課的熱情。

著實開闊了我的認知。

第三、治華老師的點評。

由於課堂上有許多互動與演練,原本我就從同學的分享中學到不少東西了,經過治華老師更加完整且系統化的點評後,我更加了解到了互動式教學背後更深的理論依據。

像課程排序這件事。

治華老師除了與我們分享,每個元素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外,還與我們分享,不同的流程組合,會如何影響身處其中學員們的情緒,進而影響到學習狀況。

這讓我想到以前在梁寧《產品思維30講》當中看到的,用戶體驗地圖的峰終定律。

若我們能懂得設計一條,讓用戶可以跟著走的清晰路徑,又能將有限資源配置在嗨點(峰值)與結尾(終值),還能控制用戶的情緒在忍耐底線內的話,就能創造出一場回味無窮的服務體驗。

當時我看到這理論時,只想到這能放在產品的體驗流程設計上,並沒有意識到,也可以用在課程設計上。

治華老師的點評,讓我更加理解,如何將這理論應用在課程設計上。

而且,只要懂得課程的設計邏輯與排列,甚至不需要真的開課,就知道課程會成功或失敗呢。

▋自己今年課程的反思

今年,除了想做企業家訪談外,課程部分,會想試著開 AI 小編班與個人品牌網路經營班。(咦?好像又挖坑給自己跳!?)

除了幫助敲碗學員外,也磨磨教學技巧,順便累積見證與優化課程。

但細節可能還要再規劃規劃。

哈,想學習的朋友,到時可以注意注意台南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報名頁面呦。(免費但座位有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