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24-策略思維商學院的陪伴式講師訓 第16梯教學技巧實體課程D2心得

 



昨天,參加了策略思維商學院的陪伴式講師訓第16梯教學技巧實體課程D2。

稍微記錄下這天最有感的兩個心得。

▋不要只分享自己覺得重要的



坦白說,對於教學這件事。

我是屬於那種,覺得這很重要一定講、覺得那很重要必須學。

想盡辦法塞更多東西給學員。

可這邊,治華老師有特別說。

教學目標要以終為始。

教學是為了彌平學員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幫助學員達成他想要的成功。

而不該是講師不斷呈現自己專業的個人秀。

要彌平這差距,就要先做好落差分析。

了解這差距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學員不知道、不會做、不願行動,還是不懂如何解決問題。

針對「不知道」的問題,我們可以用理論來讓學員知道,這問題可以如何解決。

針對「不會做」的問題,我們可以用流程,帶領學員一步步朝目標前進。

針對「不願行動」的問題,我們可以用故事,啟發學員對目標的渴望。

就像《小王子》一書中所寫:「如果你想要打造一艘船,不是先請大家去收集木材,或是分配工作與發號施令。相反的,你應該先激起所有人對浩瀚海洋的一片渴望。」

針對「不懂如何解決問題」的問題,就是講師獨到專業可以發揮的地方了。

▋教學的系統與模組化



關於「系統」這件事,我的啟蒙是劉潤老師的「商業洞察力 30 講」課程。

這課程讓我明白,這世界除了看得到的表象外,還受到很多底下看不到的「系統」所影響。

雖然我在三年前學到這知識,也試著運用在工作與事業經營上。

但大多數時候,我還是無法順利把這樣的概念運用得當。

像教課這件事。

經過這次講師訓的教學技巧實體課程,我才驚覺到。

原來我課程分享的內容,還是依照過往學生時期由淺到深的線性方式來規劃的。

這方式沒有不對。

可面對變化快速、應用場景不同、學員程度有落差的現實世界,僅有一套教材是遠遠不夠的。

但若要每次教課都要客製化課程內容,對講師來說也是一大負擔。

治華老師這邊,反而分享說,課程內容可以一套沒關係,但要將其細部元素給模組化。

一但能夠將課程模組化了。

同樣一堂課,就能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有落差的學員程度,來重新組合。

好調配出最適合當下學員的課程。

▋自己今年課程的反思

這天有一個 Part 是要系統化的安排自己的課程。

可由於過往教學經驗,都是比較偏單向的教(塞?)。

因此,我一直很難想像演練該如何進行、需要花多少時間、要如何管控時間等等。

卡了不少注意力在中間。

好在,經過治華老師詳細的拆解,我才稍稍理解演練的流程、步驟與注意事項。

但還是有點難以想像該如何細部執行…

或許對我來說,還是要先做再修吧。

留言